10月17日,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王飞腾研究员带领研究团队,前往达古冰川17号冰川,开展应用人工措施减缓冰川保护试验科考工作。王飞腾研究员说,过去几十年,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全球各地的大多数冰川均呈现出快速退缩。达古冰川地处青藏高原东缘,属于典型的海洋性冰川,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尤为敏感。研究发现,过去的50余年时间,达古冰川的面积缩减了70%,因此应用人工手段减缓冰川消融尤为迫切。
今年8月5号,该研究团队,利用给冰川“盖被子”的手段,在达古冰川海拔约5000米的冰川消融区,建立了500M2的试验区。本次现场考察发现,经过两个月时间,“盖被子”区域的冰体消融速度明显减缓,与未覆盖区域的冰体相比,能够减缓冰川消融厚度达到1米,初步估计能够减缓70%左右的冰川消融,因此试验效果显著。为了进一步定量冰川“盖被子”试验的效果,本次科考还采用了冰川3D激光扫描雷达对冰川进行了详细的测量,为后续冰川消融减缓试验提供精确的数据。
自2019年,达古冰川管理局与冰冻圈国家重点实验室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就冰川变化监测、冰川保护、冰川旅游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开展了系列合作。 下一步,双方还将继续加大对达古冰川的科研工作力度,尤其是深入开展应用人工措施减缓冰川消融的试验,为达古冰川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科研处)
图文:黄仕海、张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