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响应联合国2025国际冰川保护年、321世界冰川日、冰冻圈科学行动十年倡议,3月21日,管理局在游客中心组织开展了首个“世界冰川日”主题科普宣传活动。

       活动现场,景区工作人员通过冰川科普展板向过往游客介绍了冰川形成、冰川分布、冰川类型、冰川变化、冰川地貌等知识,同时还发放了100余份“世界冰川日”主题宣传DM单,呼吁广大游客关注气候变化,参与冰川保护行动,绿色低碳、环保出行,共同守护地球家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冰川,是存在于极地或高山地区由多年积雪慢慢压实、冻结形成的巨大冰体。不仅是地球上壮丽的景观,更是地球上最庞大的固体水库,以冰的形式长期储存了地球上约70%的淡水,远超湖泊、河流和地下水的总量,关乎着数十亿人的用水需求。同时,冰川的高反射率能有效反射太阳辐射,降低地球表面温度,在调节全球气候系统中起着关键作用。

       2022年,联合国大会第77届会议通过决议,宣布2025年为国际冰川保护年,并宣布自2025年起,每年3月21日为世界冰川日(World Day for Glaciers),以此提高全球民众对冰川在气候系统和水文循环中关键作用的认识,同时应对冰川加速融化所带来的紧迫挑战。

       2024年,由美国莱斯大学、冰岛大学、冰岛冰川学学会、世界冰川监测服务中心(WGMS)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联合发起了全球冰川消亡名单(GGCL)项目。该项目在全球范围内选择了18条即将消融殆尽且极具科研及社会经济价值的冰川为代表,向全球展示冰川的剧烈变化和保护的紧迫性。“达古冰川”作为中国唯一冰川被列入其中。

       达古冰川是我国纬度最北的海洋性现代山地冰川,是离大都市最近的冰川,是最容易接近和到达的冰川,是冰川遗迹百花园。自2020年开展全国首次“冰川盖被子”实验以来,冰川保护行动已持续5年,实现了冰川保护材料和科研技术不断升级,冰川消融减缓厚度由1米提升至2.3米,保护效果日益显著。今年,达古冰川将继续深化冰川保护实验,并推动科研成果的实际应用,为全球冰川保护提供示范案例。

       近年来,达古冰川管理局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用“冰川保护”实际行动生动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理论,打造“研学景区”“网红景区”“好客景区”深入贯彻落实阿坝州委、州政府1610战略部署,不断提升达古冰川知名度和影响力,切实增加生态“含绿量”和提升发展“含金量”,为建设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贡献冰川力量。

       据悉,中国冰芯研究开拓者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名誉所长姚檀栋院士正带领中国冰川保护领域的专家组,在巴黎出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2025国际冰川保护年”活动。由四川广播电视台全媒体新闻中心《黄金三十分》制作的英文短片《中国科学家在行动:保护达古冰川》将在联合国国际冰川保护年的相关活动播放,并在国际冰冻圈协会和国际冰川监测服务网站展示。

 

       文字 | 科研处

       编辑 | 严彬

       责编 | 马燕

       审核 | 黄仕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