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脚步丈量达古山水 用实践解锁冰川密码
冰川有约,知行相逢。为进一步强化景校合作,深化教学实践基地建设,共同培育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复合型创新人才,7月11日,达古冰川管理局联合成都理工大学开展了一场主题为“认知行星科学、探秘神奇冰川”的大学生行星认知实习活动,活动为期3天。42名地球与行星科学学院行星科学(英才班)的师生走进达古冰川,通过红色文化熏陶、自然探索、冰川探秘、星空观测等多元实践,开启了一场沉浸式的实践研学之旅。
红色徒步、传承革命精神。师生们徒步泽娜措至红军桥,沿着红军长征足迹,体验革命先辈的艰辛历程;在红军桥讲述红军“三进三出黑水”、“筹粮熬盐”等红色历史,聆听《吃冰淇凌》等翻越雪山的红色故事。弘扬长征精神,赓续红色血脉,为他们开展科学研究和科学探索注入精神动力。
自然教育,践行生态理念。在洛格斯神山、索道下站、4860山顶等实习点,师生们沿近10公里的生态步道前行,高山湿地、高山苔藓、亚高山暗针叶林、高山灌丛、高山流石滩、冰原带等植被垂直分布,蕴藏了桃儿七、红花绿绒蒿、独叶草、四川红杉、红景天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较大的海拔跨度成为研究生命适应极端环境的鲜活样本,生动诠释着地球生态系统与宜居环境的演化关联。
地质探秘,解码冰川遗迹。在洛格斯神山、索道下站、4860山顶等实习点,师生们考察了U型谷、鲸背岩、角峰、刃脊、冰蚀湖、冰斗等冰川地貌,以及冰斗冰川、坡面冰川、悬冰川等冰川类型,在实地场景中理解冰川对地表的雕琢作用,结合行星地质学理论,探讨冰川形成与气候变化的关系。达古冰川的地貌类型与火星极地冰川地貌形态、地质作用高度相似,开展跨星球类比研究极具科研价值。
星空观测,探索宇宙奥秘。在达古湖,管理局联合成都理工大学行星中心开发了首个观星特色研学课程《寻找火星》。师生们架设天文设备,在暗夜星空寻找火星,开展天体识别,在浩瀚星空中拓展对宇宙与行星科学的认知边界。同学们还兴致盎然的观测了月球和夏季星空的主要星座。
“为确保此次实习活动达到预期效果,我们精心组织、提前准备、科学谋划。围绕山地冰冻圈生态系统、山地冰川地质要素、冰冻圈水循环、火星表面的冰川作用和演化历史(推测)、地球生命的演化历史、地球宜居性的形成等主题,将班级分成了6个小组,制作图文展板,将课堂搬到达古冰川,在行走的课堂中收获知识和成长。在景区不同的研学场景下,由各小组进行知识分享和学习讨论,带队老师和景区研学指导师进行科学总结,让学生在真实的自然场景和野外实践中拓展认知、锤炼本领、增长才干。”地球与行星科学学院副院长赵宇鴳研究员介绍说,“行星科学是地球科学、天文学、物理学、化学、工程学、生物学等基础学科交叉而成的新兴学科。达古冰川研学资源丰富、场景多样,冰川地貌作用明显,星空观测条件良好,研学基础设施完善,研学安全保障有力,研学服务优质高效,能满足行星科学专业教学实践的各项需求,是开展大学生行星认知实践教学活动的理想目的地。”
以山水为课堂,以冰川为课本。这场跨越学科、融合科学与人文的研学活动,不仅拓宽了行星科学研究的视野,更彰显了达古冰川作为自然与科学教育平台的独特价值。未来,管理局将联合各类高校开发更多特色研学课程,搭建科学研学平台,持续探索“产学研用”协同模式,激发景区业态活力,为文旅融合发展、研学景区建设注入强大动能。
文字 | 科研处、地质公园管理处
编辑 | 严彬
责编 | 马燕
审核 | 吴成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