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消息(陈仁康 记者 杨宗友)翠云廊,是金牛古蜀道上行道树形成的一道独特景观,是蜀道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用汗水浇灌的艺术珍品,也是中华民族创造力的具体表现。它规模宏大、历史悠久、保护完好,是全世界的文化瑰宝。

       “蟠根惊窜蟒,弱干识栖凤。”“古柏参天合,人行翠幄中。”“翠云坠蹬道,尤爱柏参天。”苍劲的身躯,留存了古朴风韵;翡翠的情怀,染绿了人们的胸襟。漫游在翠云长廊中,踏着古老的石板蜀道,想秦关汉月,吟唐风宋韵,怀历史之苍茫,感岁月之悠长。

       翠云廊是由数十万株古柏组成的一条绿色长廊,东南至阆中,西南至梓潼,东北至广元昭化,长约200余里,这也是一条历史上的古驿道。既然是历史,那历史的铸就也是一段很长的时间,也有很多的坎坷曲折。而这里的历史的形成也是如此。造就翠云廊如此宏伟壮观的人工植树规模,经历了历史上多次大规模植树才得以形成今天的奇观。

       虽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但也并非如此。七曲山的古柏,早在一千七百年前就已绿树成荫,其“张飞柏”、“晋柏”至今尚在。明清时期的“翠云廊”更是奇观。翠云廊得名于清代,清康熙三年,剑州知州乔钵做《翠云廊》诗并序曰:“自剑州,南至阆州,西至梓潼三百余里,明正德剑州知州李壁以石砌路,两旁植柏树十万,今已合抱,如苍龙蜿蜒,夏不见日,钵因曰‘翠云廊’”。“翠云廊”因此而得名。其实在此之前,这条道还有一个气派的名字,叫作“皇柏大道”。那是因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下令以咸阳为中心,修筑通达全国的驰道,在道两旁种上成排的松柏,用以显示天子的威仪,因此人们把秦朝所植的树称为“皇柏”,所以这条道又名“皇柏大道”。

       翠云廊蕴藏着丰富的旅游资源、自然资源和生物资源。科学家称古柏为“森林化石”,文物专家则视为“蜀道灵魂”、“国之珍宝”,文人墨客比之为“绿色长城”。外国专家赞为“举世无双的奇观”,“古代陆上交通的活化石”、“比欧洲罗马大道优美”、是“世界文化遗产”等。

       翠云廊的形成,历经2000余年。真可谓“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随着古蜀道的开拓和驿道整修,路旁留有自然生长的树木,也有大量的人工栽植的行道树,逐渐形成数百里的林荫大道。历史上翠云廊上有过七次大规模的植树活动。

       梓潼正是翠云廊的南大门,至今从梓潼经剑门关至昭化古城,仍有近两万古柏,在这条树海的长廊中,只见古柏成行,树冠相连,枝叶交错,起伏荡漾,漫步于“衔空三百里,一色郁青苍”的石板道上,无不为古代自然生态的奇观所感染。七曲山大庙北行不多远,道旁就有一棵巨柏,高24米,干粗6.7米,树冠覆盖45平方米,树龄2300多岁,苍劲挺拔,郁郁葱葱,这株古柏被誉为翠云廊上“古柏王”。

       在翠云廊生长的地方,基本都是典型的丘陵地带,土呈红褐色,这种土壤极其贫瘠,且水分较少。而整个翠云廊却能在贫瘠的土壤中顽强生长,这是什么样的精神?其实就是我们国人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也象征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经久不衰的文化传承。正因为如此,翠云廊才得以享誉八方,受到海内外诗人、学者、画家和游客的尊崇与喜爱,成为大众必须要欣赏的生态美景和蜀道奇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