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送爽,艺韵流芳。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10月16日将在成都拉开帷幕。
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由文化和旅游部、重庆市人民政府、四川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主题是“艺动巴山蜀水 共绘时代新篇”。舞台艺术作品、视觉艺术作品、群众艺术优秀作品等,都将陆续亮相。
新一届的中国艺术节,以更为包容的气度和创新设置的内容安排,带来丰富多元的文化体验。艺术的欢乐、美好和感动,将在巴山蜀水间绽放成花。
更加凸显原创能力 多类舞台艺术精品齐聚川渝
中国艺术节自1987年创办以来,至今已成功举办13届,见证了众多艺术精品的诞生。本届中国艺术节,文华奖与群星奖开展竞逐。100余台(个)优秀舞台艺术作品,1000余件美术、书法篆刻和摄影作品,174个群众文艺作品陆续亮相。
群星奖终评现场(四川省文化馆供图)
全国多地的舞台艺术精品齐聚,成为聚光灯下的焦点。京剧《齐白石》、杂技剧《先声》、歌曲《可可托海的牧羊人》《世界赠予我的》等优秀作品,以及杂技魔术、音乐单曲、曲艺木偶等优秀作品,将与观众见面。
精品力作角逐大奖,四川的原创力也得到体现。文华奖评选,四川共有川剧《梦回东坡》、舞剧《陈寿·三国志》、话剧《谁在敲门》,歌曲《玉盘》、群舞《柔情似水》、魔术《邂逅》6个作品入围终评,涵盖川剧、话剧、舞剧、魔术、舞蹈、歌曲等多个类别,全面展示四川文艺精品创作整体优势。
好戏汇聚川渝,背后是本届中国艺术节在奖项评比上的创新安排。本届文华奖涵盖4个类别,分别是文华剧目奖、文华节目奖、文华单项奖、文华评论奖,奖项总数量由上一届的30个增加到55个。
奖项扩充的背后,有两个“首次”:针对不超过40分钟、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小戏小品和歌曲舞蹈等节目,首次增设15个文华节目奖,引导不同类型艺术作品的创作生产协调发展;首次增设文华评论奖,填补文艺评论领域空白。
此外,为引导各地加强本土创作人才培养,文华奖对“外请主创”作了限制性规定,并将参评剧目首演时间从近5年拓宽至近10年,让参评作品具有更强的地域特色和原创性。
更加深入基层开展惠民 文艺成果走出剧场和展馆
在专业领域之外,中国艺术节也为群众文艺爱好者、群众文化工作者搭建舞台,并通过丰富的文艺惠民活动,搭建近距离体验优质文化资源的平台。
群星奖惠民演出现场(四川省文化馆供图)
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群众合唱、广场舞,在群星奖的赛道中,群众性的理念将得到更加深入的贯彻。群星奖突出小作品小制作,题材涵盖邻里温情、乡村振兴、人工智能、儿童教育等多元内容,参与人数多、年龄跨度大、地域覆盖广,普通群众也可参与其中。
群星奖终评在四川省和重庆市举办。终评期间,部分参评团队还将组成小分队深入川渝基层,进景区、进街区、进社区开展惠民演出。
各地戏剧名家来到成都、德阳、南充、宜宾4个城市的11个剧场;全国优秀摄影作品展汇集300件优秀作品,分会场将同步扩展到巴中、自贡等地;从上述活动安排中,可以明显看到本届中国艺术节活动组织覆盖的广度。
文艺成果走出剧场、走出展馆,正借助中国艺术节的契机,在基层扩展覆盖面。锦官驿老茶馆、四川大学江安校区艺术学院实验剧场、锦江区沙河街道汇泉路社区……本届艺术节惠民演出地点也更为深入基层。步行街、文化广场、公园,也摇身变为演出场地,把专业舞台融入市民日常生活。
更加突出跨界跨地联动 “艺术+文旅”深入融合释放活力
9月25日,作为本届中国艺术节联动活动之一,第四届川渝非遗曲艺展演大会在成都启幕。川渝两地曲艺名家登台,带来传统韵味和青春气息兼具的演出。
本届中国艺术节期间,类似的跨界、跨地域的联动活动将持续开展,既挖掘巴蜀文化艺术深厚底蕴,也引导文艺活力辐射到更广领域。
“艺术+文旅”是联动活动的鲜明特点。开幕前夕,本届中国艺术节推出“跟着中国艺术节游川渝”100个文旅特色场景,邀请游客和观众共赴盛会。白鹿音乐小镇、寻觅三星堆VR沉浸式体验馆、洪崖洞等100个文旅新场景,涵盖夜游经济、文博艺术、科技艺术、特色街区、文创市集等多元领域,将艺术欣赏与旅游体验有机结合,为游客提供丰富体验。
联动活动效果将持续叠加。川渝两地携手共推“戏剧双城记”、美术作品展、杂技魔术展演,以及非遗展、数字艺术展等多元内容。全国青年音乐人创演项目、川渝中小学戏曲传承展演、四川省青年戏剧展演等多项活动,联动中小学、高校以及文艺两新群体,吸引广大青年和学生群体参与。
国有和民营美术馆将共同参与“美术馆之夜”线上线下互动活动,吸引观众走进百余场美术展览和公共教育活动,推动艺术爱好者在剧场和美术馆之间实现双向流动。
演出和评比不是终点。参演参评的优秀作品将持续优化和提升,推动面向市场、服务群众的巡回演出、驻场演出,实现“留下来”“演下去”,持续放大艺术成果的服务效能和市场效益。
(川观新闻记者 郑志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