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城市”理念是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2月在考察四川成都天府新区时提出的。2020年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明确要求“支持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赋予了成都探索新发展理念的城市表达和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新路径的重大使命。去年,决定成渝双城未来发展走向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规划纲要》明确了成都的历史定位:以建成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领,厚植高品质宜居优势,提升国际国内高端要素运筹能力,构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创新体系、城市治理体系,打造区域经济中心、科技中心、世界文化名城和国际门户枢纽,提升国家中心城市国际竞争力和区域辐射力。

       3年来,成都尝试找到文化和旅游领域高质量发展的密码。数据显示,2021年成都市接待游客2.05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超3085亿元。在国务院日前发布的《“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中,成都成为首增“旅游城市布局”专栏中34个旅游枢纽城市之一,“诗和远方”再次成为城市转型升级、彰显活力的门楣、介质。

       有一种甜香的春光,叫泡桐花。艾加宪摄

       秋高气爽,市民在玉石湿地公园骑行度过美好周末。甜甜圈摄

       交子之环流光溢彩,点亮烟火成都。张艳摄

       远处的四姑娘山、中间的成都城区、近处的大运会场馆,构成了一幅雪山之城的壮美图景。沈军摄

       过去一年,成都因“雪山”频频登上热搜,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曾引用诗句“窗含西岭千秋雪”点赞在成都遥望雪山的奇观。当年杜甫入蜀时的亮眼一笔,经过千余年时光流转,仍彰显着这座城市的大美形态。而通过“雪山下的公园城市,烟火里的幸福成都”这一理念的培育和应用,当地催生出一大批文旅新经济、新热点,一个个园中现城、城园相融的旅游场景,一个个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人文故事,诠释着成都对全域旅游和公园城市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

       构建诗意栖居的美学价值

       公园城市与市民只有一个转身的距离

       公园城市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城市发展中的实践探索,既是成都的理想,也是国家赋予这座城市的历史使命。城市发展的关键是提高把“绿色资源”变成“绿色经济”的意识,在这方面,成都将文旅发展作为转化的有效载体,将“生态看点”变成“发展卖点”,其探索经验值得总结、借鉴。

       作为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发展形态,公园城市该怎么建?在3年的实践中,文旅发展成为点睛和生花之笔。在刚刚施行的《成都市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建设条例》中,按照“景区化、景观化、可进入、可参与”理念建设的天府绿道成为成都公园城市建设的核心,规划总长约1.69万公里的绿化空间,潜藏了无可限量的创新接口,目的是创造在公园城市里诗意栖居的生活场景。

       “创造”“诗意”“场景”这些知易行难的词语,如今看起来处处与文旅发展挂钩。

       锦江区历经31天,围绕6座桥梁、3座闸坝及沿线堤岸绿化带征集的377件场景艺术作品,生动诠释了“国际范”“成都味”;邛崃在绿道中植入文君文化、邛窑文化等邛崃特有的历史印记,重现“琴台夜月”“南河渔唱”等,绿道成为讲好邛崃文化故事的载体;在长约5.4公里的青羊区金沙滨河公园绿道,结合沿线古蜀、秦汉等多个时期的文化资源,恢复和新建多处亭台楼阁墙,历史记忆在这里鲜活重现,展现了一幅金沙文化与熊猫元素相结合的美丽画卷……

       在成都的发展蓝图中,天府绿道不是简单的生态功能体现。高标准规划不仅让每一条绿道都承载城市文化,还为全域旅游发展提供了想象空间和载体。

       沿着彭州市葛仙山镇健康绿道的木栅小道一路登顶,放眼望去便是千亩梨园。这条全长约14.5公里的绿道,串联了湔江河谷内休闲运动小镇、蘑菇农场及特色林盘等资源,让农村生活舒适度提高、农民生活方式转变;金牛区投入4000万元打造占地117亩的府河摄影公园,以“摄影”“花卉”为主题,构成“四季有景,生态摄影”的绿色景观;全长102公里的熊猫绿道随处可见以“中国名片、国画熊猫”为主题的绿道墙绘,四季交替呈现的全环植物共同为市民游客串联起望山、见水、观田、游林、赏花的诗意图景……

       如今,行走于绿道间,一批生态观光型、乡村旅游型等特色林盘聚落,以原乡和林等为代表的田园综合体穿插其间,“田成方、树成簇、水成网”,移步换景,川西平原之美跃然眼前。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成都建成贯穿全域的天府绿道4408公里,新增绿地面积3885万平方米。这些“绿色家底”不仅好看,还推动了生态场景与消费场景、人文场景、生活场景渗透叠加,创新推进全域旅游产品开发和服务提升,前瞻培育生态体验、文化创意、生活美学等新兴业态和生活方式。

       公园城市,处处美景。2022年春节期间,成都市公园绿道游客达438万人次,在全域旅游的串联下,公园城市与市民只有一个转身的距离。

       体现多元场景的生活价值

       烟火气里的“国际范”和“成都味”

       绿水青山处处有,如何转变成金山银山却不能生搬硬套。有了“绿色经济”的意识,还要有方法,因地制宜。在全域旅游的推动下,成都近年来着力优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并不断在公园城市建设中因势利导地构建文旅新场景,把“自由呼吸”的绿水青山,变成“大众旅游”的金山银山,全面释放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潜力,全域旅游建设成果遍地开花。

       成都常住人口如今已突破2000万大关,“像成都人那样生活”已逐渐成为一种引领时代潮流的价值选择。贴上“安逸”标签的成都更是连续12年荣登“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榜首。

       城市的核心是人。建设公园城市,旨在打造开放型、可达性、亲民性的公园体系,打造人人向往的人居环境,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此,在全域旅游的推动下,成都近年来着力优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并不断在公园城市建设中构建文旅新场景,提升居民幸福感、获得感。

       “和前几年相比,成都现在不仅有大熊猫、都江堰、武侯祠等‘网红’打卡地,夜晚也多了很多好去处。”第二次来成都旅游的西安游客李兴成表示,如今在成都,游客白天可以在太古里观时尚之潮,在大慈寺品千年烟火,夜幕降临后,望江楼、安顺廊桥、琴台路、锦江两岸景观照明勾勒出美丽的蓉城之夜,游客可乘画舫夜游锦江,感受成都的历史与诗情。

       大街小巷里的居民生活场景也在发生转变。

       “九眼桥之前是座拱桥,有9个桥眼;这是新建的城市音乐厅,以前还是一片平房……这10多年成都变化太大了。”不到一个月时间,成都市武侯区共和路社区的居民陈开琼就以社区“微旅游”导游的身份服务了两批外地游客。自2019年开始,该社区推出“筑爱共和家——文旅共和社区营造项目”,通过整合辖区内的文化和旅游资源,以打造“微旅游”线路和培训志愿者的形式,引导居民讲述社区故事,提升本土文化的传承力度和旅游开发的活力。

       比起走马观花地打卡,居民导游带给游客的体验有所不同。川大附近哪里的串串香最好吃?哪里的盖碗茶最地道?望江楼公园哪个季节最安逸?当地居民不仅能站在游客的角度分析身边耳熟能详的景点特色,也能被四川大学江姐纪念馆中的一幅老照片感动得热泪盈眶,生动讲述的故事让游客身临其境,感受到成都的时代变迁与历史沉淀。

       不仅如此,围绕“场景营城”的核心理念,2021年成都新经济“双千”发布会产业功能区多维消费场景专场发布了文旅消费十大类185个新场景和165个新产品,全面释放成都文旅消费新机遇。

       “成都作为西南生活中心和西部消费中心,出台相关政策措施,着力打造新场景,将有助于促进供需适配,并依托不同场景的打造满足日益增长的个性化、多样化消费的需要,营造安心、舒心、放心的消费环境,让消费者切实体验‘国际范’‘成都味’的公园城市生活魅力。”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向东说。

       拓展以文化人的人文价值

       宜游乐游全民打卡文旅融合新地标

       2021年11月18日至24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务司发布了第五次全国文化馆评估定级拟命名一、二、三级文化馆名单,成都成为目前全国省会城市中唯一市、县两级文化馆和图书馆均成为国家一级馆的城市。同时,成都还拥有154家博物馆,其中非国有博物馆数量居全国城市第一。数据显示,2022年春节期间,成都全市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公共服务场馆共接待观众32.6万人次,同比增长31.9%。这些各具特色的文化空间正在不断拓展其社会功能,在带动经济效益的同时,践行全域旅游理念下公园城市“以文化人”的价值导向。

       在博物馆里玩剧本游是什么体验?当展厅变身为游戏场景,会发生怎样奇妙的反应?2021年国庆节期间,好评连连的成都首档博物馆实景剧本游《金沙之夜·回望长安》在金沙遗址博物馆上演。在2个小时的剧本游活动过程中,参与者为获得和积累闯关信物,需要仔细阅读展板文字、详细观察文物形态,并参与学习唐代的礼仪习俗、背诵唐诗名篇、欣赏唐代乐舞等,频繁穿梭于展厅之中,寻找完成任务所需的知识线索。

       同样是创新服务,获得2021年文化和旅游领域最佳志愿服务项目的成都博物馆“巴蜀千年薪火相传”志愿文化讲解服务队自2018年正式上岗以来,已围绕成都历史文化脉络“花重锦官城——成都历史文化陈列”古代篇、近世篇以及民俗篇3个部分累计开展义务讲解2.18万小时,接待观众10万余人次。由于志愿者来自各个行业,性格各有不同,讲解风格也形成了差异,满足了观众对个性化的追求。

       “刚开始逛博物馆看不懂,也记不住。”曾在北京从事互联网工作的陈硕不知道该如何正确参观博物馆,几年前回到家乡成都后,陈硕多次被不同的志愿讲解员带领参观,还通过志愿者介绍加入了文博爱好者的微信群,与群友一起听讲座等,收获很大。她感慨:“成都的文博志愿者从内心发散出来的对博物馆的爱深深感染了我。”

       人文映照城市、感染城市,城市也因此成为更具底蕴、更有实力的文化旅游目的地:一年一度的“人日游草堂”以传承杜甫诗歌精神、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获得了广大传统文化爱好者的青睐,成为具有成都特色的高雅节庆文旅活动;连续举办16届的成都武侯祠博物馆“成都大庙会”不仅是成都新春文化的打卡胜地,连续多年参观人次突破百万,也让其成为当地独具内涵和魅力的全域旅游融合样板。

       拉近城乡距离的社会价值

       街巷阡陌川西林盘编织幸福美好生活

       “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是中央赋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一大目标定位。成都的思路是,全域旅游下的公园城市建设要在提高生活品质、改变城市形态的同时,实现生态要素向生产要素、生态财富向物质财富的转变,在有效解决“变现”难题的同时,让老百姓共享“两山”转化的成果。

       承载了历史记忆的老街和工业遗产也在成都焕发新生。以极具城市工业记忆的成华区为例,近年来,当地通过保护性再造、产业化改造、景区化营造、社区化塑造,大力推进工业遗产保护和创新利用,大批工业遗址实现了蝶变重生。其中,有着“中国伦敦西区”之称的“东郊记忆”已成为成都文创的核心基地。2019年开街运行的“猛追湾望平坊”目前是成都市最具代表性的餐饮消费与文创特色街区,通过深度挖掘和绝妙呈现的文化元素,不仅解决了当地居民阅读休闲、文化娱乐等需求,香香巷、滨河路等景点更是火速蹿升为市民游客争相打卡的“网红”新场景。

       改变的不止是城市,城乡之间的距离也因全域旅游而越拉越近。

       “山上清泉山下流,家家户户编花篼。”在成都崇州道明镇,有一个远近闻名的“竹艺村”。千百年来,这里的人们依竹而居,削竹为器,其盛产的道明竹编具有2000多年历史,承载着老百姓安居乐业的愿望。近年来,“竹艺村”根据川西林盘亲近自然、融合自然的特性,量身设计建造道明“竹里”建筑,同时充分使用大竹元素和发挥大田景观的作用,建成民俗生活体验馆“遵生小院”、乡村水酒馆“来去酒馆”等建筑群落,形成集农事体验、民俗参与、田园文创、生态观光、研学旅行等于一体的发展格局,吸引了大量新村民入驻。

       在都江堰石羊镇,围绕乡村生态旅游进行的诗歌文化氛围打造已初见成效。建成的诗人之家、杨牧诗社等已培育出文化民宿、音乐演艺、诗书画院等10余种新兴业态;崇州严家弯湾川派盆景民俗文化村投入3000万元资金修建乡村基础设施,升级打造四川省首批3A级林盘景区,将盆景市场搬到了家门口,为游客在成都乡村提供了秀美风光之外的更多选择。

       作为一场新时代城市价值重塑新路径的积极探索,无论是生产方式还是生活方式,成都的3年公园城市建设实践在全域旅游的加持下,探索出一条生态美、产业绿、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