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四川大凉山:诗歌在“远方”流淌

  当来自拉脱维亚的诗人伊莲娜·斯塔布洛娃用不太标准的汉语一字一顿地朗读出她最喜爱的中国诗歌——《登幽州台歌》的时候,热烈的掌声久久回响在碧波荡漾的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的邛海畔。

  “这首诗歌虽然写在很多年前,但当我第一次读到它的时候,就立刻感知到到诗人陈子昂跨越时空传递的情感。在浩瀚的宇宙中,人类如此渺小,无论是在中国的唐代还是今天的拉脱维亚,诗人们对世间万物的共鸣是跨越时间和语言的。”斯塔布洛娃说。

  10月9日至10月15日,来自美国、英国、阿根廷、智利、拉脱维亚、泰国等国家,以及中国多个城市的诗人、翻译家、出版人共近百名,齐聚中国西南的大凉山,参加第二届西昌邛海“丝绸之路”国际诗歌周,以“诗人的个体写作与诗歌的社会性存在”为主题,展开交流与探讨。

  位于西南的四川大凉山是全国十四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也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这片土地上蕴含着无数的精神财富。

  历史上,彝族先民为后代留下了诸多创世史诗,《查姆》《勒俄特依》《梅葛》等彝族诗歌至今仍被广泛传唱。

  当代的大凉山也诞生了许多优秀诗人。出生于大凉山腹地的布拖县的中国作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吉狄马加对记者表示,此次家乡举办诗歌周活动,对于许多诗人来说是对“诗和远方”的一次追寻,对他来说则是一次精神的回归。

  他用“光明与鹰翅的天石”这句富有意象性的诗句表达着自己的感受:“这片天空与群山静默如初的疆域里,亘古不变的太阳依然在巡视着大地上的万物和生命,时间的光影同样在周而复始地行走过黑暗与光明所构筑的世界。如果你相信所有的存在都不是孤立的个体,并相信所有的存在都有其隐秘的来源,那么你的心灵和思想才可能与你眼前的这个并非虚拟的现实融为一体。”

  “在浩如烟海的彝族历史典籍中,探索生命和宇宙的形成一直是最为核心的主题,这其中既包含了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也揭示了生命的无常以及死亡作为规律的存在。诗人承接着丰富、厚重的传统,除了骄傲之外还必须树立在当下创造新的壮丽史诗的雄心。”他说。

  波兰诗人、前卫艺术馆馆长雅罗斯瓦夫.皮亚罗夫斯基相信,诗人们还肩负着通过诗歌的个性表达探寻人类终极关怀的责任。

  虽然操着不同的母语,各国诗人对诗歌共同的热情消融了语言的隔阂。

  泰国的华裔诗人梦凌是泰国中文报纸《中华日报》的副刊主编,她也是泰国为数不多的可以同时用泰语和汉语写作的作家之一。连日来,大凉山的美景和浓郁的彝族风情让她流连忘返。

  “邛海的美景让我想起了家乡,这里像泰国南部的普吉岛,也像东部的芭提雅。看到这里人们的精神面貌和城市的发展,我作为华裔感到很自豪。如今中国越来越强大,在海外的华人地位也越来越高,中国诗人在海外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她说。

  “诗歌作为不同民族精神文化的精髓,并没有远离我们的现实和生活。在这里,它已经再一次成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价值取向的人们进行沟通和交流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发挥着介入生活和现实的作用。”吉狄马加说。

  “今天的世界仍然充满动荡和不确定,构建一个更加合理更有利于和平与发展的国际新秩序,除了政治的层面的努力,还应该从文化以及更多的方面贡献智慧。只有这样我们才可能在面对危机的时候,求同存异共谋发展。”他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