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东部新区文旅行业吹响服务世园集结号

       为迎接世园盛会,展现东区文旅形象,全力以赴构筑文旅安全屏障和服务体系,使游客乘兴而来、尽兴而归。在成都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指导下,成都东部新区文化旅游体育局、东部新区文旅体行业党委于4月19日举办“服务世园盛会·提升服务质量”专项培训启动仪式。

       成都东部新区文化旅游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成都东部新区作为2024年世界园艺博览会主会场,文旅行业承担着服务广大游客的重大责任使命,我们将携手广大文旅企业和从业者,共同做好游客服务保障和文旅行业安全生产工作,积极营造诚信经营、文明有序的旅游市场环境,持续提升游客满意度,助力文旅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世园会的圆满举办。

       启动仪式上,丹景台旅游景区作为文旅体行业党委成员单位,代表文旅企业向广大从业者发出《共迎世园盛会 共享发展机遇——致成都东部新区全体文旅从业者的倡议书》,相关行业专家分别就《成都东部新区世园会文旅行业服务规范》、文旅行业安全监管重点、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有限空间安全管理、世园会及节假日安全保障、文旅行业投诉处置服务等进行了专项培训。

       成都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市场管理处相关负责人,成都旅游相关行业协会负责同志,成都市三星级(含)及以上旅游星级饭店、连锁商务酒店、娱乐行业、网吧等文旅企业代表,成都东部新区各镇(街道)文旅相关负责同志,成都东部新区文旅企业相关负责同志共150余人参加。

       接下来,成都东部新区文化旅游体育局、东部新区文旅体行业党委还将重点聚焦旅游景区、品质酒店、经济型宾馆三大对象,围绕《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旅游饭店的星级划分与评定》《绿色旅游饭店》《安全生产及环境卫生规范》等国家和行业标准,分批次、分阶段开展实用业务培训,并适时开展抽查回访、专项实操,切实提升东部新区文旅行业服务质量、服务品质。

担当新使命 持续开创文化强省旅游强省建设新局面

       奋斗为笔,山河为卷——刚刚过去的2023年,四川文旅交出一份强劲复苏的亮眼成绩单。在节假日、暑期等重要节点,全省各地重现景区游人如织、酒店民宿一房难求、剧院剧场座无虚席的景象,走出了一条从年初回暖,到“五一”端午走热,再到暑期火爆的井喷式增长曲线。特别是演艺消费市场持续火热,“白天看景晚上观剧、跟着演出去旅行”成为文旅消费新风尚。2023年,全省A级景区共接待游客6.3亿人次,实现门票收入61.5亿元,分别比2019年增长14.1%、20%。

       号角吹响,再绘新篇——展望2024年,四川文旅将紧紧围绕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建设,锚定“两个翻番”“三个突破”“四个提升”建设目标,着力“扬优势、锻长板,促创新、增动能,建集群、强主体”,巩固和增强文旅经济回升向好态势,着力丰富文旅产品和服务供给,释放文旅消费潜力,持续着力推进文旅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带动城市更新、赋能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奋力推动文化强省旅游强省建设取得新成效。

       赓续历史文脉 绽放时代华彩

       2023年,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建成开放,国宝重器整装亮相,古蜀文明再焕光彩,成为备受关注的热点文化事件。

       巴蜀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一年,四川铭记关怀、感恩奋进,赓续历史文脉、书写当代华章。

       2023年,三星堆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完成创建,三星堆—金沙遗址联合申遗正式提上日程。皮洛、濛溪河、桃花河遗址考古获重大突破,城坝、罗家坝、江口明末战场遗址等考古发掘取得新成果。长征、黄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四川段和川渝石窟寺国家遗址公园建设全面推进,革命文物保护不断加强。“读李白 游神州”中华文化主题旅游线路宣传推广活动在李白故里——绵阳江油举行,让“李白热潮”涌动四川。成都博物馆推出“汉字中国——方正之间的中华文明”大展,近4个月展期里,超140万人次观展。

       四川持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进一步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大力推动文化繁荣兴盛,加快建设新时代文化强省,为在新征程上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四川新篇章凝聚强大精神力量。

       过去一年,四川实施主题文艺精品创作生产、振兴川剧和曲艺等重大工程,深度推进非遗保护性传承,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更多期待。

       2023年国庆假期,四川文化企业参与联合出品的舞蹈诗剧在成都连演8场,场场爆满,并带动大批外省游客跟着演出游四川。过去一年,四川演艺呈现井喷式增长的繁荣图景,“演艺+旅游”日趋火热,红色剧目和传统艺术出圈,衍生诸多文旅消费新场景,激发四川文旅消费新浪潮,成为推进全省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

       持续半年的第三届四川艺术节,围绕“艺术的盛会、人民的节日”主题,设立成都主会场,南充、绵阳、巴中、宜宾、德阳、凉山等6地分会场,举办了开闭幕式、剧目展演、文艺评奖、成果展览、演艺博览会、专业艺术赛事、区域交流活动、艺术走进生活系列等30余项160场活动,组织包括四川文华奖参评剧目在内的优秀剧目展演51台,超过11万观众走进剧场。此次艺术节,正是近年来全省舞台艺术取得丰硕成果的缩影。

       2023年,四川获国家重大奖项、入选国家重要文艺展演(活动)142项。全国演艺博览会、第十届中国京剧艺术节等重大文化活动先后落地四川,还有全国规模最大、名角最多的川剧展演活动——四川省首届川剧汇演活动等,彰显着四川艺术创作活力,让人民群众共享艺术盛会。

       加大非遗系统性保护力度。公布第六批334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实现省级代表性项目县级全覆盖。加强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持续推进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评选发布首批30项“非遗四川·百城百艺”非遗品牌、首批30个四川省优秀非遗工坊。成功举办第八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并首次组织四川国际非遗品牌IP授权展。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深入实施公共文化设施“补短板、提品质”工程,省文化艺术中心竣工投用。乡村“村晚”示范展演、少数民族艺术节、首届街舞大赛、“百千万”传统节日群众文化活动等丰富多彩、广受好评。

       实现强劲复苏 文旅融合勇挑大梁

       眼下,“冬游四川消费季”正在持续进行中,联动发放超亿元的文旅专项消费券,推出阿坝、甘孜、凉山和攀枝花国有4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门票买一送一”、国有4A级以下旅游景区门票全免政策,开展13万张冬游四川门票“一元购”大放送等,进一步激发冬季文旅市场活力,持续提振冬季文旅消费。

       2023年,四川文化和旅游产业强劲复苏,成为拉动消费、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生力军”。

       数据为证:2023年前三季度,全省规模以上文化企业2671家,同比增长13%,比 2019 年增长 43.1%;实现营业收入3996.3亿元,同比增长22.8%,高于全国增速15.1个百分点,高于2019年同期增速2个百分点。全省527个重点文旅项目实际完成投资1094.8亿元,完成年初确定目标的114%。举办第九届中国(四川)国际旅游投资大会,集中签约126个文化和旅游重大投资项目,签约金额850亿元。持续举办全省金融服务与文旅企业恳谈对接会,文化和旅游领域216个项目成功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180.28亿元,发行数量和规模继续保持全国第一。演艺市场持续火爆,全省举办营业性演出27156场,其中5000人以上的大型营业性演出201场、观众超250万人次,分别是2019年同期的10倍和5倍,票房收入超17亿元,演出场次、观众和票房稳居全国前列。各大剧场档期最长已预排至2024年8月,“白天看景晚上观剧、跟着演出去旅行”成为文旅消费新风尚。

       一系列主动作为,为文旅发展提供支撑——出台《四川省旅游条例(修订)》《四川省建设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规划(2023—2035年)》,举办2023全省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第九届中国(四川)国际旅游投资大会,先后举行全省旅游景区发展大会、农文旅融合发展工作会和引客入川、冬游四川、文旅消费季等活动,出台入境游激励政策和引客入川奖补激励办法,实施文旅市场“大整治大提升”专项行动。2023年,王岗坪景区、海螺沟景区灾后重建实现恢复开放。

       坚持科技创新引领,从供需两端双向发力,全面激活文旅市场。2023年5月,四川创新举办首届四川数字文旅发展大会,推动国家文旅数字化战略在四川落地落实,充分展示数字赋能文旅发展成果,创新搭建数字文旅交流合作平台,以文旅数字化赋能文旅高质量发展。

       经济大省挑大梁,文旅融合作贡献。文旅在带动城市更新、赋能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等方面,有着明显的推动作用。

       据了解,2024年,四川文旅将实施文旅企业梯度培育计划,打造一批集聚度高、带动性强的国家级、省级文化产业园区(基地),持续创建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持续开展引客入川、冬游四川、文旅消费季等系列活动,高水平建设一批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试点)城市、夜间消费集聚区、旅游休闲街区,进一步激发文旅消费活力。

       2023年是推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落实见效的重要一年。围绕《规划》,川渝两省市先后印发贯彻落实的实施方案,共同构建“1+3+N”《规划》落实保障体系。2024年,两地将着力在加快创建一个国家试验区,合力建设一条文化旅游带,推进一批文化保护传承项目,开展一批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培育一批高品质文旅产品,提升一批文旅公共服务事项,举办一批文旅营销推广活动,用好一批协同共建机制平台等八个方面,持续推进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

       创新出圈出彩 推动“安逸四川”走向世界

       2024年开年,哈尔滨旅游的火爆引发全国新一轮文旅花式大比拼。“安逸四川”强势出圈,省、市、县文旅系统线上大联动,马力十足,昼夜不停发布短视频、图文等,宣传推介大美四川,仅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的官方抖音账号就连续“涨粉”超过60万,传播总量超过6亿次。

       如今,品牌建设成为文旅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卷”与“安逸”,两个看似相悖的词,正是四川人生活哲学的生动阐释。

       过去一年,立足四川实际,围绕“安逸四川”核心,持续擦亮“天府之国、安逸四川、熊猫家园、古蜀文明”四大名片,天府旅游名县的创建引领全省县域旅游发展,天府旅游名镇、名村、名宿、名品、名导等系列名牌建设持续深入推进。

       守正创新,积极探索。2023年,“安逸四川”省级文化旅游宣传推广平台正式上线,实施巴蜀文旅全球推广计划,着力构建“四季有主题、月月有活动”的文旅节会和立体化、全方位、多层次的全媒体矩阵传播格局,持续推出热点、爆款,强化文化旅游工作的张力和活力。

       立足四川、面向全国、走向世界。2023年5月,“自贡彩灯·点亮世界”路演推介活动走进阿联酋迪拜、法国里昂,推动文博、艺术、展览、教育等领域深化合作。到2023年底,“自贡彩灯全球巡展”在19个国家71个城市举办灯展90场,全年实现文化出口近5000万美元,同比增长20%左右。截至目前,自贡彩灯已占据国内市场85%、国际市场92%以上的份额,累计吸引全球5亿多人次观灯,在海外形成多个展会知名品牌并屡获国际大奖。

       从“甜野男孩”丁真到“最帅局长”刘洪,再到“文旅局长说文旅”系列主题营销活动,全省文旅品牌体系培育成型,引领示范作用不断增强。

       站在新起点,勇担新使命,不负新期待。

       据介绍,四川文旅围绕建设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创建一批世界级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和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推动绿色旅游发展先行区建设。2024年将研究出台“天府旅游名县”动态管理办法,畅通进出渠道,建立进退机制。评选首批“天府旅游营地”“天府旅游名播”,充实完善“天府旅游名牌”体系。持续推动大熊猫、蜀道三国、大巴山、嘉陵江等风景道建设。在巩固传统客源市场的基础上,利用好外籍人员来华便利措施,举办“熊猫走世界”等系列推介活动,大力推动入境旅游加速复苏。

       “新的一年,我们要将规划转化为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具体行动、务实成效。”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表示,2024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一年,四川文旅人将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推动全省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推动四川文旅名扬天下、享誉全球。

文旅部2023年文化市场集中办案活动在南充举办

       为进一步加强文化市场执法监管,提升文化市场执法能力。7月18日上午,文旅部2023年文化市场集中办案活动在南充举办。此次活动,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办,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承办,南充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为办案单位。

       在当天上午的集中办案活动开班式上,相关人员传达了文化和旅游部集中办案工作要求,通报了某文化传媒公司涉嫌组织未成年人进行危害其身心健康表演一案的基本情况,相关办案人员集体讨论案件查办方案、法规适用、办案流程等。

       据了解,本次集中办案活动为期6天,有来自浙江、湖南、西藏及省内部分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业务能手与南充本地执法骨干共20余人参加。在接下来的几天时间,将按照研究讨论部署、现场检查取证、统一文书拟制的流程,针对办案的各个环节实现全员参与、全员动手、全员办理,完成对案件的远程取证、现场检查、调查询问、文书制作等工作,并讨论研究处罚内容和幅度,分析总结案件办理的心得体会和经验教训。

       “此次集中办案活动是一次‘以案施训、以案促建’的活动,全体参与人员将对文化市场执法全过程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市文广旅局执法监督科相关负责人表示,文化和旅游部2023年文化市场集中办案活动在我市举办,充分体现了文化和旅游部及文化和旅游厅对南充文化市场执法监督工作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认可,对于进一步提振我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工作干劲,提升执法能力和办案水平,促进执法队伍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成都市推进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报告

       “公园城市”理念是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2月在考察四川成都天府新区时提出的。2020年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明确要求“支持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赋予了成都探索新发展理念的城市表达和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新路径的重大使命。去年,决定成渝双城未来发展走向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规划纲要》明确了成都的历史定位:以建成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领,厚植高品质宜居优势,提升国际国内高端要素运筹能力,构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创新体系、城市治理体系,打造区域经济中心、科技中心、世界文化名城和国际门户枢纽,提升国家中心城市国际竞争力和区域辐射力。

       3年来,成都尝试找到文化和旅游领域高质量发展的密码。数据显示,2021年成都市接待游客2.05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超3085亿元。在国务院日前发布的《“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中,成都成为首增“旅游城市布局”专栏中34个旅游枢纽城市之一,“诗和远方”再次成为城市转型升级、彰显活力的门楣、介质。

       有一种甜香的春光,叫泡桐花。艾加宪摄

       秋高气爽,市民在玉石湿地公园骑行度过美好周末。甜甜圈摄

       交子之环流光溢彩,点亮烟火成都。张艳摄

       远处的四姑娘山、中间的成都城区、近处的大运会场馆,构成了一幅雪山之城的壮美图景。沈军摄

       过去一年,成都因“雪山”频频登上热搜,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曾引用诗句“窗含西岭千秋雪”点赞在成都遥望雪山的奇观。当年杜甫入蜀时的亮眼一笔,经过千余年时光流转,仍彰显着这座城市的大美形态。而通过“雪山下的公园城市,烟火里的幸福成都”这一理念的培育和应用,当地催生出一大批文旅新经济、新热点,一个个园中现城、城园相融的旅游场景,一个个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人文故事,诠释着成都对全域旅游和公园城市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

       构建诗意栖居的美学价值

       公园城市与市民只有一个转身的距离

       公园城市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城市发展中的实践探索,既是成都的理想,也是国家赋予这座城市的历史使命。城市发展的关键是提高把“绿色资源”变成“绿色经济”的意识,在这方面,成都将文旅发展作为转化的有效载体,将“生态看点”变成“发展卖点”,其探索经验值得总结、借鉴。

       作为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发展形态,公园城市该怎么建?在3年的实践中,文旅发展成为点睛和生花之笔。在刚刚施行的《成都市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建设条例》中,按照“景区化、景观化、可进入、可参与”理念建设的天府绿道成为成都公园城市建设的核心,规划总长约1.69万公里的绿化空间,潜藏了无可限量的创新接口,目的是创造在公园城市里诗意栖居的生活场景。

       “创造”“诗意”“场景”这些知易行难的词语,如今看起来处处与文旅发展挂钩。

       锦江区历经31天,围绕6座桥梁、3座闸坝及沿线堤岸绿化带征集的377件场景艺术作品,生动诠释了“国际范”“成都味”;邛崃在绿道中植入文君文化、邛窑文化等邛崃特有的历史印记,重现“琴台夜月”“南河渔唱”等,绿道成为讲好邛崃文化故事的载体;在长约5.4公里的青羊区金沙滨河公园绿道,结合沿线古蜀、秦汉等多个时期的文化资源,恢复和新建多处亭台楼阁墙,历史记忆在这里鲜活重现,展现了一幅金沙文化与熊猫元素相结合的美丽画卷……

       在成都的发展蓝图中,天府绿道不是简单的生态功能体现。高标准规划不仅让每一条绿道都承载城市文化,还为全域旅游发展提供了想象空间和载体。

       沿着彭州市葛仙山镇健康绿道的木栅小道一路登顶,放眼望去便是千亩梨园。这条全长约14.5公里的绿道,串联了湔江河谷内休闲运动小镇、蘑菇农场及特色林盘等资源,让农村生活舒适度提高、农民生活方式转变;金牛区投入4000万元打造占地117亩的府河摄影公园,以“摄影”“花卉”为主题,构成“四季有景,生态摄影”的绿色景观;全长102公里的熊猫绿道随处可见以“中国名片、国画熊猫”为主题的绿道墙绘,四季交替呈现的全环植物共同为市民游客串联起望山、见水、观田、游林、赏花的诗意图景……

       如今,行走于绿道间,一批生态观光型、乡村旅游型等特色林盘聚落,以原乡和林等为代表的田园综合体穿插其间,“田成方、树成簇、水成网”,移步换景,川西平原之美跃然眼前。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成都建成贯穿全域的天府绿道4408公里,新增绿地面积3885万平方米。这些“绿色家底”不仅好看,还推动了生态场景与消费场景、人文场景、生活场景渗透叠加,创新推进全域旅游产品开发和服务提升,前瞻培育生态体验、文化创意、生活美学等新兴业态和生活方式。

       公园城市,处处美景。2022年春节期间,成都市公园绿道游客达438万人次,在全域旅游的串联下,公园城市与市民只有一个转身的距离。

       体现多元场景的生活价值

       烟火气里的“国际范”和“成都味”

       绿水青山处处有,如何转变成金山银山却不能生搬硬套。有了“绿色经济”的意识,还要有方法,因地制宜。在全域旅游的推动下,成都近年来着力优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并不断在公园城市建设中因势利导地构建文旅新场景,把“自由呼吸”的绿水青山,变成“大众旅游”的金山银山,全面释放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潜力,全域旅游建设成果遍地开花。

       成都常住人口如今已突破2000万大关,“像成都人那样生活”已逐渐成为一种引领时代潮流的价值选择。贴上“安逸”标签的成都更是连续12年荣登“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榜首。

       城市的核心是人。建设公园城市,旨在打造开放型、可达性、亲民性的公园体系,打造人人向往的人居环境,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此,在全域旅游的推动下,成都近年来着力优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并不断在公园城市建设中构建文旅新场景,提升居民幸福感、获得感。

       “和前几年相比,成都现在不仅有大熊猫、都江堰、武侯祠等‘网红’打卡地,夜晚也多了很多好去处。”第二次来成都旅游的西安游客李兴成表示,如今在成都,游客白天可以在太古里观时尚之潮,在大慈寺品千年烟火,夜幕降临后,望江楼、安顺廊桥、琴台路、锦江两岸景观照明勾勒出美丽的蓉城之夜,游客可乘画舫夜游锦江,感受成都的历史与诗情。

       大街小巷里的居民生活场景也在发生转变。

       “九眼桥之前是座拱桥,有9个桥眼;这是新建的城市音乐厅,以前还是一片平房……这10多年成都变化太大了。”不到一个月时间,成都市武侯区共和路社区的居民陈开琼就以社区“微旅游”导游的身份服务了两批外地游客。自2019年开始,该社区推出“筑爱共和家——文旅共和社区营造项目”,通过整合辖区内的文化和旅游资源,以打造“微旅游”线路和培训志愿者的形式,引导居民讲述社区故事,提升本土文化的传承力度和旅游开发的活力。

       比起走马观花地打卡,居民导游带给游客的体验有所不同。川大附近哪里的串串香最好吃?哪里的盖碗茶最地道?望江楼公园哪个季节最安逸?当地居民不仅能站在游客的角度分析身边耳熟能详的景点特色,也能被四川大学江姐纪念馆中的一幅老照片感动得热泪盈眶,生动讲述的故事让游客身临其境,感受到成都的时代变迁与历史沉淀。

       不仅如此,围绕“场景营城”的核心理念,2021年成都新经济“双千”发布会产业功能区多维消费场景专场发布了文旅消费十大类185个新场景和165个新产品,全面释放成都文旅消费新机遇。

       “成都作为西南生活中心和西部消费中心,出台相关政策措施,着力打造新场景,将有助于促进供需适配,并依托不同场景的打造满足日益增长的个性化、多样化消费的需要,营造安心、舒心、放心的消费环境,让消费者切实体验‘国际范’‘成都味’的公园城市生活魅力。”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向东说。

       拓展以文化人的人文价值

       宜游乐游全民打卡文旅融合新地标

       2021年11月18日至24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务司发布了第五次全国文化馆评估定级拟命名一、二、三级文化馆名单,成都成为目前全国省会城市中唯一市、县两级文化馆和图书馆均成为国家一级馆的城市。同时,成都还拥有154家博物馆,其中非国有博物馆数量居全国城市第一。数据显示,2022年春节期间,成都全市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公共服务场馆共接待观众32.6万人次,同比增长31.9%。这些各具特色的文化空间正在不断拓展其社会功能,在带动经济效益的同时,践行全域旅游理念下公园城市“以文化人”的价值导向。

       在博物馆里玩剧本游是什么体验?当展厅变身为游戏场景,会发生怎样奇妙的反应?2021年国庆节期间,好评连连的成都首档博物馆实景剧本游《金沙之夜·回望长安》在金沙遗址博物馆上演。在2个小时的剧本游活动过程中,参与者为获得和积累闯关信物,需要仔细阅读展板文字、详细观察文物形态,并参与学习唐代的礼仪习俗、背诵唐诗名篇、欣赏唐代乐舞等,频繁穿梭于展厅之中,寻找完成任务所需的知识线索。

       同样是创新服务,获得2021年文化和旅游领域最佳志愿服务项目的成都博物馆“巴蜀千年薪火相传”志愿文化讲解服务队自2018年正式上岗以来,已围绕成都历史文化脉络“花重锦官城——成都历史文化陈列”古代篇、近世篇以及民俗篇3个部分累计开展义务讲解2.18万小时,接待观众10万余人次。由于志愿者来自各个行业,性格各有不同,讲解风格也形成了差异,满足了观众对个性化的追求。

       “刚开始逛博物馆看不懂,也记不住。”曾在北京从事互联网工作的陈硕不知道该如何正确参观博物馆,几年前回到家乡成都后,陈硕多次被不同的志愿讲解员带领参观,还通过志愿者介绍加入了文博爱好者的微信群,与群友一起听讲座等,收获很大。她感慨:“成都的文博志愿者从内心发散出来的对博物馆的爱深深感染了我。”

       人文映照城市、感染城市,城市也因此成为更具底蕴、更有实力的文化旅游目的地:一年一度的“人日游草堂”以传承杜甫诗歌精神、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获得了广大传统文化爱好者的青睐,成为具有成都特色的高雅节庆文旅活动;连续举办16届的成都武侯祠博物馆“成都大庙会”不仅是成都新春文化的打卡胜地,连续多年参观人次突破百万,也让其成为当地独具内涵和魅力的全域旅游融合样板。

       拉近城乡距离的社会价值

       街巷阡陌川西林盘编织幸福美好生活

       “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是中央赋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一大目标定位。成都的思路是,全域旅游下的公园城市建设要在提高生活品质、改变城市形态的同时,实现生态要素向生产要素、生态财富向物质财富的转变,在有效解决“变现”难题的同时,让老百姓共享“两山”转化的成果。

       承载了历史记忆的老街和工业遗产也在成都焕发新生。以极具城市工业记忆的成华区为例,近年来,当地通过保护性再造、产业化改造、景区化营造、社区化塑造,大力推进工业遗产保护和创新利用,大批工业遗址实现了蝶变重生。其中,有着“中国伦敦西区”之称的“东郊记忆”已成为成都文创的核心基地。2019年开街运行的“猛追湾望平坊”目前是成都市最具代表性的餐饮消费与文创特色街区,通过深度挖掘和绝妙呈现的文化元素,不仅解决了当地居民阅读休闲、文化娱乐等需求,香香巷、滨河路等景点更是火速蹿升为市民游客争相打卡的“网红”新场景。

       改变的不止是城市,城乡之间的距离也因全域旅游而越拉越近。

       “山上清泉山下流,家家户户编花篼。”在成都崇州道明镇,有一个远近闻名的“竹艺村”。千百年来,这里的人们依竹而居,削竹为器,其盛产的道明竹编具有2000多年历史,承载着老百姓安居乐业的愿望。近年来,“竹艺村”根据川西林盘亲近自然、融合自然的特性,量身设计建造道明“竹里”建筑,同时充分使用大竹元素和发挥大田景观的作用,建成民俗生活体验馆“遵生小院”、乡村水酒馆“来去酒馆”等建筑群落,形成集农事体验、民俗参与、田园文创、生态观光、研学旅行等于一体的发展格局,吸引了大量新村民入驻。

       在都江堰石羊镇,围绕乡村生态旅游进行的诗歌文化氛围打造已初见成效。建成的诗人之家、杨牧诗社等已培育出文化民宿、音乐演艺、诗书画院等10余种新兴业态;崇州严家弯湾川派盆景民俗文化村投入3000万元资金修建乡村基础设施,升级打造四川省首批3A级林盘景区,将盆景市场搬到了家门口,为游客在成都乡村提供了秀美风光之外的更多选择。

       作为一场新时代城市价值重塑新路径的积极探索,无论是生产方式还是生活方式,成都的3年公园城市建设实践在全域旅游的加持下,探索出一条生态美、产业绿、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