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掌握达古冰山景区(四川三打古自然保护区)的本底资源,以更好地开展保护、管理、科研监测、宣传教育等工作,今年5月,达古冰山管理局通过招标委托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对四川三打古自然保护区进行本底资源调查。7月19日至26日,省林科院专家组一行首次到达古冰山景区对景区资源进行了夏季综合考察。发现高原林蛙、四川湍蛙、短须高原鳅等多项新纪录。
7月19日—26日,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组织了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西华师范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四川大学的教授和专家一行20多人,分三个大组、12个小组分别在管理局保护处工作人员的陪同下先后深入景区洛格斯沟、昌德沟、毛尔盖沟、景区鸿运坡、一号冰川、二号冰川、三号冰川及景区沿途进行综合调查,调查范围达200余平方公里。
达古冰山景区本底资源调查共设置8个课题,调查内容涵盖保护区自然环境(包括地质、地貌、水文、气候、土壤等)调查;保护区森林资源调查;保护区植被资源调查;保护区植物资源调查;保护区大型真菌资源调查;保护区动物资源(包括兽类、鸟类、两栖类、爬行类、鱼类、昆虫等)调查;社会经济和社区发展调查;保护区管理现状调查、主要威胁因素调查等。
通过初步调查,专家组一行采集了两栖类和爬行类标本8种,包括西藏山溪鲵、四川湍蛙、中华蟾蜍、康定滑蜥、齿突蟾、颈槽蛇、高原林蛙和倭蛙,其中高原林蛙和四川湍蛙为黑水县新纪录;采集到鱼类2种,松潘裸裂尻和短须高原鳅,其中短须高原鳅为黑水县新纪录;采集到菌类74种,其中虫草和松茸为保护菌类;调查记录到植物500多种,其中珍稀保护植物包括红豆杉、红花绿绒蒿、独叶草、延龄草、桃儿七和兰科植物8种等;调查记录到鸟类和兽类100多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鸟类和兽类10余种,以鸟类的高山兀鹫、黑鸢、普通鵟、大鵟比较常见,以兽类的藏酋猴、林麝、鬣羚、岩羊分布比较广泛。
本次本底资源调查是林科院专家对保护区进行的首次调查。对管理局(保护区)“摸清家底、详查资源、强化保护、促进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今后保护区建设和科研保护决策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林科院专家还将于今年11月、明年4月和5月再次深入景区进行春夏秋冬不同季节的资源综合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