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四川藏区旅游驱动新型城镇化问题的提出

  藏区有不同于内地的地理位置、资源状况、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和特征,藏区的新型城镇化也应该有其自身的发展逻辑和发展规律。2013年12月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新型城镇化要“遵循规律,因势利导,使城镇化成为一个顺势而为、水到渠成的发展过程”。

  四川藏区地处青藏高原东南麓,包括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自治州、凉山州木里县,旅游资源丰富,部分旅游先行地区如九寨沟地区走出了自发的旅游驱动城镇化的路径。随着旅游业成为藏区主导产业,阿坝藏族自治州提出“全时、全域、全景”的全域旅游思路;甘孜藏族自治州提出了“以旅游引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旅游全域化、新型城镇化、农牧业现代化三化互动,统筹城乡”的发展战略。2016年年初,两州被国家旅游局批准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试验区”,在试验区内以完整的旅游目的地进行区域整体规划布局、统筹管理、全产业链发展。这标志国家有关部门、藏区地方政府已经将旅游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旅游与新型城镇化互动纳入制度和政策层面。

  1.旅游导向下新型城镇化释义和内涵

  城镇化就是指生产和生活方式由农村向城镇型转化的演变过程。旅游产业开发度高,关联性强,投入产出效益明显,在消费带动、产业带动、价值提升、生态效应、幸福价值等方面潜力逐渐显现,因而成为城市发展和城镇建设的新突破口。旅游开发已经与区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不断深化结合,并有效促进了产业融合,形成旅游产业导向下的泛旅游产业聚合的区域经济与城镇化综合开发模式。

  旅游是四川藏区主导产业,将旅游产业发展作为推进藏区城镇化的推动力,按照旅游要素聚集规律布局藏区城镇化体系,以兼顾游客与原居民生产生活需求的理念完善提升藏区城镇化管理体系,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从重“土地”扩张向强调“人”的城镇化转变,不完全以土地产权属性转变为依据,而是以是否从第一产业用途向第三、第二产业用途为依据,以“人”的从业和就业结构变化作为判断城镇化的主要标准;二是空间范围不仅仅包括城市、建制镇,还包括新农村社区、旅游产业集群区;三是内容上强调产城(镇、村)一体、景城一体,完善藏区社会公共服务水平,提升人民生活幸福指数。

  2.四川藏区选择旅游导向的城镇化发展路径的逻辑

  加快城镇化进程是四川藏区现代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四川藏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长期滞后,GDP等经济指标长期在全省垫底。过去的经验,无论从经济增长理论还是从国内外城镇化发展的实践考察,大多都是工业化推动城镇化和现代化;而在四川藏区,选择旅游作为主导产业显然更为适宜。其一,藏区具有发展旅游的天然优势。四川藏区作为主体功能区,环境保护任务重,矿产和水能开发程度有限,且发展链条短、带动性差,带动当地就业和收入的作用有限。四川藏区分布着丰富的自然生态和人文资源,其中不乏世界级旅游资源,拥有九寨沟、黄龙、大熊猫自然生态保护区世界遗产3个,闻名于世的香格里拉核心区亦位于此,具有发展旅游业的天然优势。其二,发展旅游可以实现藏区“五位一体”的综合发展目标。以旅游产业作为生态经济主体,可以促进被动的生态保护向主动的生态建设转变;带动当地人就业增收、促进经济结构升级优化;提高人的素质,促进民族之间的交流、交往与交融;产业聚集还能促使分散的农牧民集中居住,便于藏区社会管理创新。其三,作为欠发达地区,只有依托最具优势的旅游资源,发挥比较优势,采取非均衡发展战略,选择优先发展旅游产业,才能带动产业结构优化,提高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水平,从而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发展。

  二、藏区旅游导向新型城镇化的动力机制分析

  藏区旅游导向的新型城镇化的动力来自于两个方面:

  一是旅游经济内生动力,包括旅游产业聚集效应和自主城镇化效应。如早期九寨沟地区可视为诱致型城镇化过程。其基本原理是:旅游产品通过有效营销吸引大量游客前往,形成巨大的消费市场并产生诱致需求,带动餐饮、住宿、文化演艺等第三产业聚集,促进劳动力、资本、信息等生产要素向旅游目的地优势区域转移,产生较强的自主城镇化现象,并形成旅游城镇化的累积循环效应。

  二是政府政策推动力,藏区地方政府将旅游作为主导产业,形成倾斜性配置要素的推动力。近年来,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自治州都把旅游作为地方主导产业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把旅游目的地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结合,在旅游区域倾斜性配置交通等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整合政府、社会资金集中投向和打造旅游目的地,吸引了外地企业投资和外来从业者,更多当地人从农牧第一产业转向与旅游相关的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向旅游相关产业转移,产生政府推动型城镇化现象。

  三、藏区旅游导向新型城镇化的“飞地”模式和“全域旅游”模式

  “飞地”模式是旅游经济自主推动城镇化发展模式。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增长极理论,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首先要形成若干增长极点,进而形成部分增长极核,从而集聚、辐射、带动藏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所谓“飞地型”城镇化,即在周边经济社会落后地区,城镇稀少,交通不便,工业发展落后,如同嵌入的“孤岛”,被称为“飞地性质”的城镇,但它往往由于拥有一种特殊的极具开发利用价值的自然资源,若被当地开发利用,形成一种具有较强增长极作用的推进型产业及其相关产业,就能促进这一地区城镇或城镇化的发展,从而带动区域的发展及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九寨沟县及景区就是典型的以旅游为推动的“飞地型”城镇化模式,2001年以前该县城镇化率长期维持在18%-20%,2001年围绕打造“国际旅游名城”目标,将推进城镇化与旅游发展结合,以九寨沟县城和景区所在地漳扎镇为极核,逐渐形成了周边大录镇、甘海子镇、玉瓦镇、双河子镇等围绕旅游差别化分工的城镇体系,以成都至九寨沟旅游通道为轴线延伸的点轴式旅游城镇空间布局。

  “全域旅游”模式是政府主导的旅游城镇化模式。藏区经过“单点极化”式发展,21世纪初开始转向“区域联动”发展。藏区地方政府逐步意识到旅游景区作为经济增长极的带动作用和辐射作用,开始有意识地规划布局。藏区地方政府借助创建“国家全域旅游试验区”政策,把旅游目的地体系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相结合,实现城乡统筹、景城一体、产城融合。“全域旅游”模式是在“飞地”模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藏区可以依托丰富的自然人文旅游资源,在核心旅游景区及周边重点发展旅游县城,以旅游及相关产业为支撑,引导差异化发展的旅游集镇和乡村形成空间布局和产业分工合理有序的城镇体系。以核心的旅游区作为增长极核,逐步增强其聚集辐射效应,通过旅游产业关联拉动,在扩散效应影响下,以点及面,以点串线,形成轴面发展态势,逐步形成一定数量的旅游城镇群、圈、带;沿主要交通干道形成“沿路”式的旅游城镇带。甘孜藏族自治州的全域旅游规划分为三个区域板块:环贡嘎旅游区、环稻城香格里拉旅游区、康北格萨尔区,分别以康定县、稻城县、德格县为中心旅游城镇,以新都桥、香格里拉镇、马尼干戈镇为重要旅游集散镇,辐射周边特色旅游村寨;并沿国道318、国道317布局沿路旅游二、三级景区和旅游集镇、旅游村寨。

  “飞地”模式是市场自发形成旅游增长极,增长极“极化效应”会扩大区域经济差距;而“全域旅游”模式是政府主导的发展模式,从一开始就注重要素资源配置的系统性、均衡性,以“有形的手”推动旅游扩散效应更好地发挥,有助于区域整体协同发展。“全域旅游”模式将是四川藏区今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

  四、藏区旅游导向新型城镇化的路径

  1.按照旅游目的地体系布局构筑旅游城镇化的地理空间

  按照旅游目的地体系的逻辑,从地理空间上构筑“县城—集镇—村寨”三个层次、“景区—城镇—通道”三个层面的城镇体系。

  景区、城镇和通道是旅游目的地体系的三个层面。最开始是核心景区的开发,形成景区内外旅游设施聚集,原住民、外来者参与旅游业;然后带动景区所在地区县城、集镇城镇化趋势加快,围绕旅游业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第三产业加快发展,旅游相关从业人员增加;进而带动旅游通道游客观光休憩项目、服务设施增加,吸引旅游沿线居民、外来投资者、从业者从事旅游业。

  县城、集镇、村寨是旅游目的地体系的三个层次。城镇化建设要结合地区生产生活需要和旅游发展需要,景城一体、产城(镇、村)一体,宜居、宜业、宜游。县城是区域行政、生活、文化中心,也是旅游聚集中心,有些县城也是本地民族文化体验地。自然和人文资源独特的旅游县城可以按照国家A级景区标准规划,合理规划城镇业态布局,既保留当地生产经营传统业态需求,又充分考虑旅游从业者业态需求,风貌打造要符合当地传统民族特色。旅游乡镇则可以是旅游交通节点、游客集散中心、旅游业态聚集区,按照不同区位和资源禀赋,找准定位,因地制宜发展旅游聚散型、交通枢纽型、旅游商品(农牧产品)加工型乡镇。旅游村寨作为传承和保护历史文化、民族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和宗教文化的载体,要走多样化、差异化的路子,推动藏区特色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2.推进以旅游为主导的三产融合的产业发展

  以旅游业带动藏区第一、第二产业转型和延伸产业链,增加产业附加值。旅游带来的消费需求和商机能带动藏区高原传统农牧业转型升级。以“生态、少量、高质”为特征的高原农副经特产品特别适合开发为旅游商品,围绕游客“食”的需求,可以拉动大量农副产品消费,特色村寨可以开展生态农业观光、民族村寨文化体验等藏乡旅游。旅游还可以与文化、藏医药等藏区优势产业融合发展,开辟专项旅游、特种旅游。

  旅游业能带动旅游配套产业和支持产业发展,扩大第三产业比例。旅游产业的联动效应和聚集效应不但使旅游项目开发运营、旅游餐饮住宿、旅游咨询服务、旅游地产、旅游商品销售、旅游文化演艺、旅游交通运输、旅游职业培训等以旅游为核心的新兴第三产业部门在核心景区周边集聚扩张,同时巨大的游客市场还使当地的批发零售商贸、交通业、电信业、金融业等传统第三产业快速扩张。

  3.实施旅游业拉动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的人口转移

  城镇化过程就是第一产业剩余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的过程,旅游导向的城镇化人口转移路径由三部分构成:一是本地原住民,从第一产业向旅游及其带动的第三产业转移,二是外来旅游从业者,三是游客。第一类人口转移途径是本地原住民转移到旅游业。旅游业加速发展,直接从业和间接从业人员持续增长,就会推动本区域原住民从农牧业向与旅游有关的第三产业转移,推动当地城镇化进程;或是通过民居接待,将房屋等生活资料转化为生产资料,从务农转化为从事服务业,实现就地城镇化。第二类人口转移途径是外来旅游从业者。旅游发展创造的市场机会,吸引大量外来经营者开展投资、商务活动,或作为服务人员直接从事岗位工作。外来从业者增加了本地城镇常住人口数量,生产和消费活动与当地城镇居民相似,也会推动当地城镇化进程。第三类人口转移途径是大规模游客。虽然游客是短暂停留,但由于旅游流是个不间断过程,因此把游客流量视为一个相对固定的人群,就相当于一群固定的人口聚居于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