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的星星有多少颗,壤塘的锅庄就有多少支。”在历史的长河中,勤劳质朴的壤塘人通过生产生活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壤巴拉锅庄就是其中之一。曲调优美、舞步清雅的壤巴拉锅庄曾是人们生产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娱乐项目之一,兴盛之时曾出现过“一寨一曲、一寨多曲”的壮观景象。可在历史的长河中锅庄文化不断被新事物冲刷,让拥有600历史的壤巴拉锅庄传承岌岌可危。
近年来,壤塘县大力实施文化强县战略,通过挖掘整合非遗资源,成立47个非遗传习所,涉及藏戏、唐卡、石刻、藏陶、川西北民歌等多领域的技艺,壤巴拉锅庄就在其例。
2016年起,壤塘县以壤巴拉川西北民歌传习所为依托,组建了以华科为首的壤巴拉锅庄传习所,着力抢救濒临消亡的壤巴拉锅庄。
“许多年代久远的锅庄只有一些村里70、80岁的老人会唱,而且没有曲谱,我们只能一遍遍让老人们唱,整理录音进行修复。”传习所负责人华科告诉记者。口耳相传的传承方式,让壤巴拉锅庄出现传承断代,真正了解壤巴拉锅庄的传承人所剩无几,给壤巴拉锅庄挖掘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但在传承人和传习所的共同努力下,第一部壤巴拉锅庄终于与2017年面世,8首多语种的原汁原味壤塘锅庄大受欢迎。近年来,通过一轮轮锅庄大赛、看花节、壤巴拉节等活动,壤巴拉锅庄已经成为了壤塘县大小聚会男女老少必跳项目之一。同时,壤塘还通过壤塘文化周让壤巴拉锅庄走进了浙江温州、绵阳等地。
如今,逐渐被遗忘的壤巴拉锅庄,重新回到农牧民群众身边,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通过建立传习所,让口耳相传的壤巴拉锅庄跃然“屏”上,改变了非遗文化“小众化发展、传承单一易流失”的不利局面。
据悉,目前该县第二套壤巴拉锅庄已经制作完成,其中“斯玛拉吾藏寨”等包含10首反映600年来壤塘人们生产生活、社会变迁、精神文化的锅庄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