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发布

习近平出席第四次“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原标题:习近平在第四次“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座谈会上强调

       坚定战略自信 勇于担当作为

       全面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蔡奇出席 丁薛祥主持

       ▲12月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出席第四次“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新华社北京12月2日电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2日在北京出席第四次“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在当前严峻复杂的国际环境下,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但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我们要坚定战略自信,保持战略定力,勇于担当作为,开创共建“一带一路”更加光明的未来。

       ▲12月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出席第四次“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办公厅主任蔡奇出席座谈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丁薛祥主持座谈会。

       座谈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郑栅洁、外交部副部长马朝旭、北京市委书记尹力、湖北省委书记王蒙徽、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胡望明、义新欧贸易服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冯旭斌、中国社科院中国边疆研究所所长邢广程先后发言,结合实际介绍工作情况,提出意见和建议。

       在听取大家发言后,习近平发表了重要讲话。他指出,自2013年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经过各方共同努力,共建“一带一路”始终秉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始终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合作领域不断拓展、合作范围不断扩大、合作层次不断提升,国际感召力、影响力、凝聚力不断增强,取得了重大成就,为增进同共建国家友谊、促进共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中国贡献。

       习近平强调,近年来,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在此背景下,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必须妥善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有效克服地缘冲突影响,正确处理增强共建国家获得感和坚持于我有利的关系,切实保障我国海外利益安全。

       习近平指出,共建“一带一路”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高举人类命运共同体旗帜,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开放绿色廉洁、高标准惠民生可持续的指导原则,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八项行动为指引,以互联互通为主线,坚持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相结合、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科学布局和动态优化相结合、量的增长和质的提升相结合,统筹深化基础设施“硬联通”、规则标准“软联通”和同共建国家人民“心联通”,统筹推进重大标志性工程和“小而美”民生项目建设,统筹巩固传统领域合作和稳步拓展新兴领域合作,完善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机制,不断拓展更高水平、更具韧性、更可持续的共赢发展新空间。

       ▲12月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出席第四次“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 岳月伟 摄

       习近平强调,要重点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机制建设,完善共建“一带一路”合作规划统筹管理机制,完善“硬联通”、“软联通”、“心联通”协调推进机制,完善产业链供应链务实合作机制,完善新兴领域国际交流合作机制,完善投融资多元化保障机制,完善风险防控内外协同机制,完善海外利益保障机制,完善高水平国际传播机制,完善廉洁丝绸之路合作机制,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行稳致远。

       习近平指出,要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勇于战胜各种风险挑战,坚定不移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

       丁薛祥主持会议时表示,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充分肯定共建“一带一路”取得的重大成就,对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作出全面部署。总书记重要讲话立意高远、思想深邃、论述精辟、内涵丰富,为下一个金色十年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遵循、指引了前进方向,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坚决贯彻落实。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要不断强化战略思维、安全意识、系统观念、国际视野,以推进体系化机制化为重点,持续完善顶层设计,制定务实措施,深化对外合作,着力培育一批叫得响、有分量的合作品牌,形成更多示范性、引领性的重大成果,共同开创更高水平、更具韧性、更可持续的共建“一带一路”共赢发展新空间。

       王毅、何立峰、吴政隆出席座谈会。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各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同志,有关企业负责人,专家学者代表等参加座谈会。

2024年黄龙庙会盛大开幕 助推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

       为全力推进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传承和弘扬黄龙景区民俗文化,7月18日,2024农历甲辰年“石榴花开·黄龙庙会”活动启动仪式在黄龙后寺广场举行。

       活动当天亮点纷呈:黄龙管理局干部职工、广大游客及信教群众参与朝拜黄龙真人、为龙点睛仪式;黄龙龙灯队烧香顶拜,表达对传统民俗的敬畏和传承;各舞龙队为观众献上一场场精彩的视觉盛宴。

       随着启动仪式的结束,古筝、藏族山歌等展演活动相继展开,这些传统技艺的现场演绎,吸引了当地藏、羌、回、汉等各族群众和广大游客,成为了民族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平台,体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特征。

       本次黄龙庙会为期三天(7月18日-20日),期间将持续推出回族花灯、羌族咂酒开坛仪式、羌族多声部演唱等民俗文化展演,向游客提供深入了解和体验各民族传统文化的机会。

       黄龙庙会不仅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还为助推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各民族文化交流互鉴、以及全面推进“石榴花开·美丽阿坝”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贡献了黄龙力量。

成都东部新区文旅行业吹响服务世园集结号

       为迎接世园盛会,展现东区文旅形象,全力以赴构筑文旅安全屏障和服务体系,使游客乘兴而来、尽兴而归。在成都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指导下,成都东部新区文化旅游体育局、东部新区文旅体行业党委于4月19日举办“服务世园盛会·提升服务质量”专项培训启动仪式。

       成都东部新区文化旅游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成都东部新区作为2024年世界园艺博览会主会场,文旅行业承担着服务广大游客的重大责任使命,我们将携手广大文旅企业和从业者,共同做好游客服务保障和文旅行业安全生产工作,积极营造诚信经营、文明有序的旅游市场环境,持续提升游客满意度,助力文旅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世园会的圆满举办。

       启动仪式上,丹景台旅游景区作为文旅体行业党委成员单位,代表文旅企业向广大从业者发出《共迎世园盛会 共享发展机遇——致成都东部新区全体文旅从业者的倡议书》,相关行业专家分别就《成都东部新区世园会文旅行业服务规范》、文旅行业安全监管重点、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有限空间安全管理、世园会及节假日安全保障、文旅行业投诉处置服务等进行了专项培训。

       成都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市场管理处相关负责人,成都旅游相关行业协会负责同志,成都市三星级(含)及以上旅游星级饭店、连锁商务酒店、娱乐行业、网吧等文旅企业代表,成都东部新区各镇(街道)文旅相关负责同志,成都东部新区文旅企业相关负责同志共150余人参加。

       接下来,成都东部新区文化旅游体育局、东部新区文旅体行业党委还将重点聚焦旅游景区、品质酒店、经济型宾馆三大对象,围绕《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旅游饭店的星级划分与评定》《绿色旅游饭店》《安全生产及环境卫生规范》等国家和行业标准,分批次、分阶段开展实用业务培训,并适时开展抽查回访、专项实操,切实提升东部新区文旅行业服务质量、服务品质。

担当新使命 持续开创文化强省旅游强省建设新局面

       奋斗为笔,山河为卷——刚刚过去的2023年,四川文旅交出一份强劲复苏的亮眼成绩单。在节假日、暑期等重要节点,全省各地重现景区游人如织、酒店民宿一房难求、剧院剧场座无虚席的景象,走出了一条从年初回暖,到“五一”端午走热,再到暑期火爆的井喷式增长曲线。特别是演艺消费市场持续火热,“白天看景晚上观剧、跟着演出去旅行”成为文旅消费新风尚。2023年,全省A级景区共接待游客6.3亿人次,实现门票收入61.5亿元,分别比2019年增长14.1%、20%。

       号角吹响,再绘新篇——展望2024年,四川文旅将紧紧围绕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建设,锚定“两个翻番”“三个突破”“四个提升”建设目标,着力“扬优势、锻长板,促创新、增动能,建集群、强主体”,巩固和增强文旅经济回升向好态势,着力丰富文旅产品和服务供给,释放文旅消费潜力,持续着力推进文旅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带动城市更新、赋能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奋力推动文化强省旅游强省建设取得新成效。

       赓续历史文脉 绽放时代华彩

       2023年,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建成开放,国宝重器整装亮相,古蜀文明再焕光彩,成为备受关注的热点文化事件。

       巴蜀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一年,四川铭记关怀、感恩奋进,赓续历史文脉、书写当代华章。

       2023年,三星堆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完成创建,三星堆—金沙遗址联合申遗正式提上日程。皮洛、濛溪河、桃花河遗址考古获重大突破,城坝、罗家坝、江口明末战场遗址等考古发掘取得新成果。长征、黄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四川段和川渝石窟寺国家遗址公园建设全面推进,革命文物保护不断加强。“读李白 游神州”中华文化主题旅游线路宣传推广活动在李白故里——绵阳江油举行,让“李白热潮”涌动四川。成都博物馆推出“汉字中国——方正之间的中华文明”大展,近4个月展期里,超140万人次观展。

       四川持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进一步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大力推动文化繁荣兴盛,加快建设新时代文化强省,为在新征程上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四川新篇章凝聚强大精神力量。

       过去一年,四川实施主题文艺精品创作生产、振兴川剧和曲艺等重大工程,深度推进非遗保护性传承,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更多期待。

       2023年国庆假期,四川文化企业参与联合出品的舞蹈诗剧在成都连演8场,场场爆满,并带动大批外省游客跟着演出游四川。过去一年,四川演艺呈现井喷式增长的繁荣图景,“演艺+旅游”日趋火热,红色剧目和传统艺术出圈,衍生诸多文旅消费新场景,激发四川文旅消费新浪潮,成为推进全省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

       持续半年的第三届四川艺术节,围绕“艺术的盛会、人民的节日”主题,设立成都主会场,南充、绵阳、巴中、宜宾、德阳、凉山等6地分会场,举办了开闭幕式、剧目展演、文艺评奖、成果展览、演艺博览会、专业艺术赛事、区域交流活动、艺术走进生活系列等30余项160场活动,组织包括四川文华奖参评剧目在内的优秀剧目展演51台,超过11万观众走进剧场。此次艺术节,正是近年来全省舞台艺术取得丰硕成果的缩影。

       2023年,四川获国家重大奖项、入选国家重要文艺展演(活动)142项。全国演艺博览会、第十届中国京剧艺术节等重大文化活动先后落地四川,还有全国规模最大、名角最多的川剧展演活动——四川省首届川剧汇演活动等,彰显着四川艺术创作活力,让人民群众共享艺术盛会。

       加大非遗系统性保护力度。公布第六批334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实现省级代表性项目县级全覆盖。加强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持续推进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评选发布首批30项“非遗四川·百城百艺”非遗品牌、首批30个四川省优秀非遗工坊。成功举办第八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并首次组织四川国际非遗品牌IP授权展。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深入实施公共文化设施“补短板、提品质”工程,省文化艺术中心竣工投用。乡村“村晚”示范展演、少数民族艺术节、首届街舞大赛、“百千万”传统节日群众文化活动等丰富多彩、广受好评。

       实现强劲复苏 文旅融合勇挑大梁

       眼下,“冬游四川消费季”正在持续进行中,联动发放超亿元的文旅专项消费券,推出阿坝、甘孜、凉山和攀枝花国有4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门票买一送一”、国有4A级以下旅游景区门票全免政策,开展13万张冬游四川门票“一元购”大放送等,进一步激发冬季文旅市场活力,持续提振冬季文旅消费。

       2023年,四川文化和旅游产业强劲复苏,成为拉动消费、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生力军”。

       数据为证:2023年前三季度,全省规模以上文化企业2671家,同比增长13%,比 2019 年增长 43.1%;实现营业收入3996.3亿元,同比增长22.8%,高于全国增速15.1个百分点,高于2019年同期增速2个百分点。全省527个重点文旅项目实际完成投资1094.8亿元,完成年初确定目标的114%。举办第九届中国(四川)国际旅游投资大会,集中签约126个文化和旅游重大投资项目,签约金额850亿元。持续举办全省金融服务与文旅企业恳谈对接会,文化和旅游领域216个项目成功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180.28亿元,发行数量和规模继续保持全国第一。演艺市场持续火爆,全省举办营业性演出27156场,其中5000人以上的大型营业性演出201场、观众超250万人次,分别是2019年同期的10倍和5倍,票房收入超17亿元,演出场次、观众和票房稳居全国前列。各大剧场档期最长已预排至2024年8月,“白天看景晚上观剧、跟着演出去旅行”成为文旅消费新风尚。

       一系列主动作为,为文旅发展提供支撑——出台《四川省旅游条例(修订)》《四川省建设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规划(2023—2035年)》,举办2023全省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第九届中国(四川)国际旅游投资大会,先后举行全省旅游景区发展大会、农文旅融合发展工作会和引客入川、冬游四川、文旅消费季等活动,出台入境游激励政策和引客入川奖补激励办法,实施文旅市场“大整治大提升”专项行动。2023年,王岗坪景区、海螺沟景区灾后重建实现恢复开放。

       坚持科技创新引领,从供需两端双向发力,全面激活文旅市场。2023年5月,四川创新举办首届四川数字文旅发展大会,推动国家文旅数字化战略在四川落地落实,充分展示数字赋能文旅发展成果,创新搭建数字文旅交流合作平台,以文旅数字化赋能文旅高质量发展。

       经济大省挑大梁,文旅融合作贡献。文旅在带动城市更新、赋能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等方面,有着明显的推动作用。

       据了解,2024年,四川文旅将实施文旅企业梯度培育计划,打造一批集聚度高、带动性强的国家级、省级文化产业园区(基地),持续创建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持续开展引客入川、冬游四川、文旅消费季等系列活动,高水平建设一批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试点)城市、夜间消费集聚区、旅游休闲街区,进一步激发文旅消费活力。

       2023年是推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落实见效的重要一年。围绕《规划》,川渝两省市先后印发贯彻落实的实施方案,共同构建“1+3+N”《规划》落实保障体系。2024年,两地将着力在加快创建一个国家试验区,合力建设一条文化旅游带,推进一批文化保护传承项目,开展一批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培育一批高品质文旅产品,提升一批文旅公共服务事项,举办一批文旅营销推广活动,用好一批协同共建机制平台等八个方面,持续推进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

       创新出圈出彩 推动“安逸四川”走向世界

       2024年开年,哈尔滨旅游的火爆引发全国新一轮文旅花式大比拼。“安逸四川”强势出圈,省、市、县文旅系统线上大联动,马力十足,昼夜不停发布短视频、图文等,宣传推介大美四川,仅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的官方抖音账号就连续“涨粉”超过60万,传播总量超过6亿次。

       如今,品牌建设成为文旅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卷”与“安逸”,两个看似相悖的词,正是四川人生活哲学的生动阐释。

       过去一年,立足四川实际,围绕“安逸四川”核心,持续擦亮“天府之国、安逸四川、熊猫家园、古蜀文明”四大名片,天府旅游名县的创建引领全省县域旅游发展,天府旅游名镇、名村、名宿、名品、名导等系列名牌建设持续深入推进。

       守正创新,积极探索。2023年,“安逸四川”省级文化旅游宣传推广平台正式上线,实施巴蜀文旅全球推广计划,着力构建“四季有主题、月月有活动”的文旅节会和立体化、全方位、多层次的全媒体矩阵传播格局,持续推出热点、爆款,强化文化旅游工作的张力和活力。

       立足四川、面向全国、走向世界。2023年5月,“自贡彩灯·点亮世界”路演推介活动走进阿联酋迪拜、法国里昂,推动文博、艺术、展览、教育等领域深化合作。到2023年底,“自贡彩灯全球巡展”在19个国家71个城市举办灯展90场,全年实现文化出口近5000万美元,同比增长20%左右。截至目前,自贡彩灯已占据国内市场85%、国际市场92%以上的份额,累计吸引全球5亿多人次观灯,在海外形成多个展会知名品牌并屡获国际大奖。

       从“甜野男孩”丁真到“最帅局长”刘洪,再到“文旅局长说文旅”系列主题营销活动,全省文旅品牌体系培育成型,引领示范作用不断增强。

       站在新起点,勇担新使命,不负新期待。

       据介绍,四川文旅围绕建设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创建一批世界级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和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推动绿色旅游发展先行区建设。2024年将研究出台“天府旅游名县”动态管理办法,畅通进出渠道,建立进退机制。评选首批“天府旅游营地”“天府旅游名播”,充实完善“天府旅游名牌”体系。持续推动大熊猫、蜀道三国、大巴山、嘉陵江等风景道建设。在巩固传统客源市场的基础上,利用好外籍人员来华便利措施,举办“熊猫走世界”等系列推介活动,大力推动入境旅游加速复苏。

       “新的一年,我们要将规划转化为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具体行动、务实成效。”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表示,2024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一年,四川文旅人将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推动全省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推动四川文旅名扬天下、享誉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