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羌族,就不得不说到羌寨。远远望去,一片黄褐色的石屋顺着陡峭的山势依坡而上,或高或低,错落有致,其间碉堡林立,气势不凡。走入寨中,只见大多寨房相连相通,以卵石、片石相混垒筑的外墙斑驳有致,寨中巷道纵横,宛如迷宫。

          千百年来,羌族人民始终坚持着自己的民风。在羌民屋内一般设二至三层楼,上层或中层作为住房,下层设牛羊圈舍或堆放农具,每间房屋房顶的四角或一角常常垒有一块白色石头,这是羌人供奉的白石神,这种楼层的用途很能体现羌人“人在畜上、神在人上”的传统习俗。

 

羌族的白石神
羌族的白石神
 

          羌寨基本都是依山而建,远看是层层叠叠、紧密相连的敞间和晒台,形成了视觉丰富的景观。由于大量的重复和尺度变换而形成的韵律,从而产生了视觉上的震撼力。在强烈的阳光下,敞间所形成的阴影区,塑造了一系列深邃的空间效果和明暗对比后的硬朗效果,强化了建筑的体量和檐部的轮廓线。

          羌寨对住屋与道路的关系考虑十分周详。住屋大多有两个以上出入口,主入口、楼梯、平台与入户门之间呈现转折关系。而厨房出入口和杂物出入口常隐蔽于平台下方和街道转折凹陷处,既得交通便利又不至于干扰住屋的私密性,所以不熟悉村寨的人根本无从了解这些幽暗的小门通向何方。羌寨住屋门窗都很小,临近地面房间的门窗只是个很小的洞口、以便通风换气,大面的实墙和隐蔽的出入口设置使住屋显得十分封闭。

          羌寨中最具特色的莫过于碉楼。一座羌寨中总有几座堡垒型的碉楼立于寨中,使整个村寨极富立体感。通过木梯登上二三十米的碉楼云台,登高远眺,大寨内外尽收眼底。

 

堡垒型碉楼
堡垒型碉楼
 

          岁月的流转,使今天的碉楼丧失了作为瞭望、御敌之用途,但雄伟坚固、棱角突兀,历经多次雷击、地震依然安然无恙的碉楼的确让游人感到了一份厚重、一份沉甸甸的民族凝聚力。就是这屹立不倒的碉楼,望断岷山风雪,历经百年战乱,迎送着茶马古道旁一代代的商旅游人,展现了一个民族绵长悠久、灿烂不息的精神追求。

          在羌寨内,多少年来羌民们都保留着传统的生活习惯,从田间采摘苹果的孩童到门前穿着整齐民族服饰的老者,从正在织羌绣的妇女到喝着青稞酒的彪汉,都呈现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境界,加上寨内的羌族锅庄舞蹈等表演项目与羌民们在路边摆卖的各种羌饰、银器、牦牛牛头、各种刺绣等特产,游人仿佛进入了一幅多彩的民族风情画卷,让人陶醉在川西这片民风浓郁的土地上。

 

民风浓郁的土地
民风浓郁的土地
 

          羌寨的聚落形态也有所不同,就同一地区的藏族而言,民居大多是独立式的,而羌寨却是多户密集建房,因此使得其具有极高的建筑密度,不受形式的限制依山就势,顺应地形,层次极为丰富。羌寨内所有建筑及街巷组织均围绕中心碉楼建造。碉楼在寨中高高凸起,位于中心领导地位,其余住层围绕它密密匝匝,层层簇拥,具有突出的向心性。羌寨中的建筑物是采用本地石材片垒而成的,型体厚重坚实,犹如一座座小型堡垒。但其内部建筑构架却井井有条、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由于羌寨中的建筑物密集,每一栋住宅的基底面积十分有限,在这样狭小的基底之上,羌民住层往往采用垂直分区,并对生产生活空间进行了有序的组织。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战争在很多时候与其相伴,所以羌寨的建设注重对战略要地的扼守。雄踞山颠,可洞察方圆百里的风吹草动,在冷兵器时代无异于掌握制敌先机;扼守交通要冲,利用地形设关隘获易守难攻之地利。羌寨的防御特征反映在建筑单体上是碉楼,碉楼是羌族顽强战斗,誓死与村寨共存亡的意志“图腾”。

          岷江两岸高山上的碉楼大多有三、四百年的历史,据传有的碉楼达千年之久。多数羌寨的中心建筑是碉楼,有单碉、双碉、四角碉等多种形式。村寨中其他房舍的建造均以碉楼为中心,似众星捧月。这种向心式布局便于从中心碉楼居高临下观察和了望。再由碉楼上的人以各种方式调集全村进行防御。关于碉楼的发源学说颇多,《羌寨研究》一书中载文著述各异。

          羌族具有极为特殊的民族文化,它的形成与发展充分体现着各民族之间的交流。由于安居地处在汉藏两大民族聚居的交界区域。羌族文化与汉藏两大民族文化具有不可割裂的关系。例如:羌族的语言与藏语同属藏缅语系,有许多相通的语言因素而文字却一直使用汉语言文字。其居住聚落的建设也反映了这样的交流成果,既有羌族的固有特色,又涵括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

 

羌族的建筑
羌族的建筑
 

          与同一地域的藏族村寨相对比,羌寨虽然在聚落总体形态方面与他们有一定的差别,但其单体建筑却有许多共同之处,如都采用乱石材质、建筑方式相似。另外,羌族民居的细小部分明显受汉族建筑风格影响,如大门檐廊下的垂花柱、过街楼上的棂花窗,以及美人靠等。从今天对生活的评价标准出发,显然传统羌寨已不能适应人们生活的要求。然而羌寨古拙雄浑的外表之下却包含了适应环境的种种奇思巧构。羌寨聚落与环境嵌和所蕴含的深刻道理,在今天的建筑实践中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羌族民居和藏族民居的单体建筑相似,一般都用石砌墙或夯土板筑墙体,为了适应昼夜温差大的气候特征,墙体都很厚重,商小如洞口。这种构造方式造成了扑朔迷离的室内照明环境。但是羌族与藏族住屋门窗开启方式截然不同。藏族民居大多单栋建造,受地形、气候影响,在一个村寨中每户门窗朝向都几乎一致,加以相同的装饰和色彩,远远望去整个村寨仿佛由一栋建筑组成。羌寨因密集建房,为避免各户相互干扰,对门窗的开启极为讲究。

 

经文、藏文
经文、藏文
 

          由于马尔康属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且羌族没有自己的文字,这边的居民几乎都信奉藏传佛教、使用藏文,随处可见藏传佛教的标识。在路边经常能看到一些比较扁平的石头上,都用藏文刻着一些经文,足见信徒们的虔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