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耕文化是一座城市的血液和根系,也是一座城市发展的动力源泉,它不仅沉淀了人们的记忆,而且凝练着 过去的生活智慧。3月29日—4月5日,由双流区文旅广新局、双流区文联主办,双流区黄水镇、双流中学、成都文清古蜀农耕文化博物馆、四川怡梅展览策划公司等联合承办的“2017成都双流首届农耕文化艺术节”在香楠苑拉开帷幕,吸引了相关专家、全国的企业家、商会参展代表以及上千农耕文化爱好者的参观。

  农耕文化艺术节现场,除了各类翡翠艺术作品,还有篾编器皿的现场展示和蓑衣斗笠草鞋,打铁造纸竹编。拌桶箩筛连盖,犁耙石磨锄镰;养蚕搓麻牵绳,机织布匹绸缎等农耕器皿随处可见,“来嘛,那个坐上来我推你们走……”在农耕文化艺术节现场,难得一见的“鸡公车”让参观该节的居民忍不住推了起来,并邀请同伴坐上去体验坐“鸡公车”的味道。

  在众多参展艺术家和商家里,不得不提来自山东淄博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山东省陶瓷艺术大师司书胜。他的参展作品虽然表现的是各色人物,但造型不俗,或夸张质朴,或憨态可掬,那种乐哉悠哉的神态活灵活现,从质朴、诙谐、有趣中充满着欢乐与祥和,让观者大加赞赏。司书胜长期致力于陶艺雕塑及书画艺术的研究和创作。其作品多次应邀参加国内外重大书画、陶艺雕塑展,并多次获奖,还被选送到国外交流展出,其作品被北京人民大会堂、中国陶瓷馆等收藏陈列。正是他那种寓谐趣于朴拙、潜藏着浓浓传统文化精髓、具有深厚乡土气息的陶塑作品,感动了国内外无数藏家。

  在农耕文化20多年的执着收藏里,成都文清古蜀农耕文化博物馆馆长赵文清几乎走遍四川的每个角落,去寻找这些失落在民间的农耕珍贵藏品。在他看来,这些由劳动人民创造的农耕文化遗产,更应该抓紧挽救,加以保护。” “搞收藏难,收藏这些‘不值钱’的农耕器具更难。”赵文清说,这些正在消失的农具,会无声地诉说它存在的意义。每收集到一件“宝贝”,他都会请人专程给“宝贝”拍照,仔细地翻阅相关的参考书籍,了解它的生产年代、用途等,并详细地一一注解。 目前,赵文清的藏馆占地3280平方米,馆藏品有3000余件。

  双流区文旅广新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举办“首届农耕文化艺术节”,展现了双流传人尊重自然、勤劳智慧的风采,体现了双流近年来不仅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绩,在文化建设方面也硕果累累。他表示,农耕文化不是摆设,也不是为了让人们记住和识别,它是一种文化精神的象征。

  如今,时代的进步,城市的发展,总是在一轮轮破旧迎新中进行的,留不住岁月的变迁,也挡不住生活的诸多变化。毫无疑问,不断刷新的双流,农耕文化见证了发展和嬗变,也不断重塑着双流的文化精神。我们相信,无论是过去,还是将来,那些历史在双流版图里熠熠生辉的古蜀农耕文化,他们都是双流无与伦比的精神财富,将会吸引更多的企业入住双流这片热土,为双流的经济社会发展锦上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