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由县委宣传部、县文联、文体旅局等部门组织的专家学者大禹遗迹探寻小组来到绵虒镇大禹村刳儿坪,对华夏文明始祖大禹在刳儿坪生活的痕迹再次进行探寻。

专家现场找寻刳儿坪“禹迹”

       据史料记载,大禹出生于四川,最早见于战国时代的《竹书纪年》:“帝禹夏后氏,母曰修已,修已背剖而生于石纽”。司马迁《史记·六国年表》说:“禹兴于西羌”。魏晋皇甫谧也在《帝王世家》中注解道:“孟子曰,禹生石纽,西夷人也。传曰:禹出西羌,是也”。1979年,国家启动《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工作,调研中发现了原流行于汶川一带的“花灯戏”。剧目中有《大禹治水》,歌颂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唱词中的“耶格西”即大禹的羌族名字。

“石纽山”石刻

       石纽究竟在哪里呢?汉代学者、川人扬雄在《蜀王本纪》中说:“禹本汶山郡广柔县人,生于石纽。”唐代顾胤在《括地志》中说:“石纽山在汶川县治西七十三里”。今天阿坝州汶川县绵虒镇境内,山岸壁立,“石纽山”三个镌刻大字至今犹存。绵虒镇石纽山、刳儿坪、飞沙关,也就是现在九寨沟旅游环线飞沙关加油站附近,是汶川人认为的大禹出生地。现在汶川县境内仍然保存着历史典籍中所记载的“刳儿坪、涂禹山、禹王宫、禹王庙、洗儿池、禹迹石纹、禹碑岭、圣母塔”等众多的遗迹。距绵池镇15公里的羊龙山腰,还有一个村落叫禹碑岭,村中有一通石碑被一棵大树包裹,相传那里是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地方。

“禹迹”石刻

       汶川县大禹遗迹探寻小组成功寻找到多处远古时期的石纹、石刻,其中在多处史书记载的“禹迹”石刻、“女阴”石刻等作为此次探寻小组重点找寻对象被一一找出标记。(康建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