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县居住着藏、羌、汉三个主体民族
千百年来
已形成了独特的共居文化
在这里
春观花、夏避暑、秋赏红叶、冬玩雪
仅是其一
深髓的历史文化
多彩的民族文化
绚丽的生态文化
同样值得我们去探索
深邃的历史文化
理县
凝集的千年记忆
历|史|文|化
依托地处藏羌文化走廊核心区域和藏羌汉文化交融地的优势,系统挖掘民族文化、农耕文化、红色文化、茶马古道文化等资源,深化文旅融合,完善文化旅游产业体系,不断丰富旅游新业态。这里,独特的藏羌民风民俗、饮食歌舞文化令人心驰神往。
桃坪羌寨
千年古堡
承接历史
桃坪羌寨是目前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羌族古建筑群,其独具魅力的碉楼式城堡民居、享有“天然空调”美名的地下水网、四通八达的通道和碉楼合一的迷宫式建筑程式,被誉为“羌族建筑艺术活化石”和神秘的“东方古堡”。
甘堡藏寨
嘉绒第一寨
有着“嘉绒藏区第一寨”之称的甘堡藏寨古时称为“甘堡甲穹”,意为“山坡上的百户大寨”,整个村寨依崖而建,幢幢相连、户户相通。甘堡藏寨历史悠久,春秋战国至晋朝属维洲属地;明代属杂谷土司领地;清朝乾隆废除土司制实行改土归流,甘堡设苟桑二员守备。
悠久的屯兵文化、神秘的宗教文化、古老的农耕文化、独特的石头文化,甘堡藏寨赢得中外游客青睐,成为藏羌文化走廊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薛城古镇
经久不衰
屹立不倒
薛城镇位于理县东北部
距县城23公里
属藏、羌、汉民族交汇聚居地
具有多元民族文化交织出的民族风情
多彩的民族文化
理县
藏羌走廊上的明珠
藏|羌|文|化
自然资源丰富、藏羌文化独特,结合交通区位条件,理县坚持“生态为基,多业齐兴”的旅游发展思路,着力推动“全域、全时、立体、多元”的全域旅游发展。
藏羌绣、羊皮鼓舞、释比戏、柯苏锅庄……在藏羌文化走廊腹心地带的理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正不断被拉长。在这个山高谷深、藏羌汉等多民族聚居的秀丽小县,文化在这里成为与生产生活密不可分的重要元素。
绚丽的生态文化
理县
构建全域旅游新格局
生|态|旅|游
“三千里江山、三千里红叶”的米亚罗、“四季山水、山水世界”的毕棚沟、“东方阿尔卑斯”的孟屯河谷、“西川第一汤”的古尔沟、邛崃山脉面积和冰量最大的“甲司口冰川”等高品位景观,一大批特色旅游资源,助推着理县全域旅游特色化、差异化发展。
“三千里江山、三千里红叶” 米亚罗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用这句诗来形容米亚罗风景名胜区最贴切不过。这里是中国面积最大、景观最佳的红叶风景区。每当金秋时节,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红叶如春花怒放,红涛泛波,金黄流丹,装饰着三千里江山,成为一大奇观,各地游客更是不远万里,前来观赏这一幅斑斓的金秋画卷。
“四季山水、山水世界”毕棚沟
毕棚沟者,立于川西,盘于高原,云归雾绕,仙驾必停,流连于此,多日不思归,乐不思蜀者,在此褒也。雾锁山,山锁雾,天连水,水连天,其上云鹤驾西,驭水静寂,仅余暮色与山平分此世界。
“东方阿尔卑斯”孟屯河谷
孟屯河谷,蜿蜒在大雪山之间,以老君沟、高桥沟、塔斯坝为最美,沟内叠瀑、彩林、雪峰、藏情尽显自然美之韵味,景区被称为“梦开始的地方”,既神秘又原始。五座海拔5000米以上雪山巍然耸立,雪山角峰凌厉,气势宏大;高山湖泊星罗棋布;冰川、海子交相辉映、磅礴壮观。七条大峡谷纵横山野类型多样、各有特色;三十五处海子镶嵌群山之中,使得孟屯河谷成为集“峻、秀、幽、奇”为一体的独特高山峡谷型景区。
“西川第一汤”古尔沟
古尔沟,因沟内有天然热矿泉而闻名,现在景区内已拥有集浴用、饮用、疗用为一体的配套服务设施。以前如果人们想泡温泉都必须进入山中,到达温泉的出水口才行。后来为了发展旅游业,温泉通过管道从古尔沟这条山谷里引出了山,从而有了古尔沟这个温情的温泉小镇。
理县,这片美丽古老的土地,向所有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朋友发出邀请,请大家呼朋结伴,在阳光明媚的夏日里,带着舒畅的心情来品味“藏羌文化”的魅力。
长期以来,理县把积极争创天府旅游名县作为落实中央、省委决策部署的政治自觉,作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举全县之力、聚全县之智,打出一套聚焦发力、融合创新的“组合拳”,扎实推进全域旅游创新发展、特色发展、融合发展、优质发展,旅游经济持续较快增长,旅游发展新动能不断增强,旅游品牌效应日益彰显,旅游改革红利进一步释放,全县丰富的旅游资源正在加快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