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耕历程

恰如一部厚重磅礴的歌诀

从远古吟咏而来

今天一起走进《闻声而来》

三声文化之声 

远古吟咏而来的歌诀

       正如相关专家所言:农耕历程,恰如一部厚重磅礴的歌诀从远古吟咏而来。早在先秦时期,中国民间就广为流传一首耳熟能详的《击壤歌》,歌谣吟唱出了生动的田园风光,歌词唱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描述了打一口井用以饮水,整理田地种出五谷,展现出农耕时代上古先民的生活场景。

       唐代诗人李绅写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则反映了农民太阳出来起来劳动,太阳下山休息养生其乐融融的小农意识。北周庾信站在国计民生的高度指出:“兴文盛礼乐,偃武息民黎。”揭示了民生经济体现在衣食温饱方面的重要意义:执着于“望子成龙”的人家,年轻的时候追逐“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告老还家的时候,躬耕田野,追求渔樵耕读的田园生活,反映了农耕文化的最高境界,终其一生就是修心养性,好好读书。

       从大禹文化和营盘山遗址可见:数千年农业历史,揭示的唯一真谛,就是让人类足踏实地,与脚下的土地和谐相处。缓慢的发展进程,“脸朝黄土背朝天”是唯一可以心安理得接受的中庸生活。这一无可辩驳的真理,体现在营盘山遗址的实物发掘中。比如:琢磨精制的石器,成为阿坝州所发现的最早的农业加工工具。号称“神农氏”的炎帝,是阿坝地区古蜀先民的血缘始祖。同是羌人的大禹,带领氐羌先民采用疏导的办法治水,推进了蜀地水利事业的发展,促进了数学、测绘、交通等相关技术的进步。

       这些影响,广泛地分布在“千河之省”的四川上游地区,遍布阿坝州千沟万壑;作为骑在马背上的尚武民族,氐羌民族一旦放马南山,刀枪入库,便华丽转身,从原有游牧的征战模式,转化为“你浇田来我耕地”的定居式生活,从狩猎升级为掠夺的尚武部落,最终摆脱居无定所、食无规律的生活方式,转变为安分守己的男耕女织生活方式。男欢女爱,与近在咫尺的土地和谐相处,守住三亩二分地和热炕头,便成为宁静河谷中最高的生活需求。

       研究表明:聚族而居、精耕细作的农业文明孕育了内敛式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其农政指导思想和村寨管理制度与今天提倡的和谐、环保、低碳的理念高度吻合。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北方不乏迅速崛起的一些伟大民族,但游牧式的文明经常因为无法适应环境的变化,比如寒冻、瘟疫或者如松潘古城对强势掠夺有效的抗阻和反击,诸如此类,从另外一些地域的文化演变,无论是从匈奴到鲜卑,从西夏到辽金,因自然或人为不可抗逆的因素而慢慢消失。

阿坝文明源远流长

欢迎你们追寻阿坝州“远古之声”

走进阿坝州听“文化之声”、赏“悦动之声”

走遍千沟万壑

叹山高水长“自然之声”!

       素材来自:阿坝州全域旅游系列丛书《闻声而来》、阿坝州文化体育和旅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