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起走进亘古之剧——羌族释比戏

       大量考证说明:羌族的释比舞以及后来的释比戏是我国许多地方现存的傩戏、灯戏及诸多地方小戏的鼻祖,也是道家法术的源头之一。如果说傩戏是“中国戏剧活化石”,那么,源于原始自然宗教图腾崇拜的释比戏就是比傩戏更古老的“中国戏剧最原始的活化石”。

       释比戏是一种集祭祀礼仪与戏剧表演于一体的,在祭神或婚丧嫁娶等活动中进行表演的羌族民间戏剧。释比戏分上坛戏、中坛戏和下坛戏。上坛戏用于祭祀神灵,叙述神事,一般在集体活动时演唱;中坛戏反映的是人间诸事,一般为保佑平安吉祥,人畜兴旺,五谷丰登;下坛戏则是叙说鬼事,去邪求吉,是释比表演如何施展法术驱逐鬼邪的戏。因为由释比主持并扮演,故称为“释比戏”。

       “释比”是以法术沟通人与神之间联系的重要中介人物,在羌族的宗教活动及日常事务中掌握着至高权力的人物,又是部落、村寨中知识渊博阅历丰富之人。他们对民族历史、民俗文化、天文地理、历算季节、气候气象有相当的了解,从而指导本村本寨民众从事耕耘、放牧、狩猎、捕鱼,修房盖屋,婚丧嫁娶等事项。不仅如此,他们还通医道巫术、音乐舞蹈,肩负着护佑本村人畜平安、驱魔祛鬼、五谷丰登的重任。释比不但主持大型的集体祭祀活动,也为单户家人做驱邪祛魔、治病消灾的法事。为了使这些活动生动有趣味,吸引周围观众,释比们将一些神话传说,历史故事融入礼仪活动中。在做法事活动时,释比们模拟各种神仙、鬼怪的语调,又唱又跳,有时加上一些插科打诨、逗人取乐的表演,以增加神秘性和娱乐性,所以,释比戏的表演非常原始古朴。释比戏的角色由释比扮演,一人可扮演两个或多个角色,既演男子,又扮女子。有些戏群众也可以参加。演出人数一般要看主人家所请释比人数而定。如是祭祀神灵、天地万物则一个部落、一个村寨的释比全部参加演出,其时铃鼓声声,歌声阵阵,一派热闹壮观的景象。

       释比戏因区域不同,所演唱的剧目多少也不同。释比戏的演出无固定场所,村寨、衙门、林边、草坝、堂屋均可演出。演出时间可分两种,一种是按每年固定的时间演出,比如每年农历二月初二的“夬儒节”(“夬儒”为羌语音译,意即:祭祀还愿);另一种是无固定时间,随时可演,根据实际需要如红、白喜事等灵活应用。

       释比戏表演的身段较为原始和单调,释比戏身段表演主要在腿部,多以双腿跳跃或单腿、单脚跳跃,前后左右轮番交替,实际上就是原始释比的“巫觋礼仪”,即西汉扬雄在《法言?重黎》中所说的“巫步多禹”,后来演变成道家法术的基本功之一的踏罡步斗。

       释比戏的唱腔因区域或师承关系的不同,其唱腔也不同,但唱腔风格特点大都一致。释比在演唱酬神祭祀的剧目时,所用唱腔音律起伏较大,节奏缓慢,每句唱腔的终结都是延音,唱段与唱段之间,章节与章节之间夹有语言音调夸张的道白,这种声腔民间称之为“神腔”。

       释比戏是无文字记载的曲本,释比演唱的剧目全凭口传心授,一代代地传下来,由此足见释比们功底之深厚。曲本结构是典型的散韵相间,散文用于道白、对话,韵文则用于演唱。

       释比戏表演时的道具主要为“羊皮鼓”和“盘铃”,另外还有:神棍、师刀、铜锣、铜印、铜镜、令牌、古钱、骨器类还有兽骨制作的骨珠、项链等。

       释比戏和其他戏剧剧种相比较的话,有以下六大特点:一是释比戏的主题大都来自羌区传说、神话或是民间故事;二是释比戏的演出者基本由释比担任;三是释比戏应有的戏剧性动作不够完整,不很规范;四是释比戏基本和释比从事的宗教活动交织在一起;五是释比戏的演出无固定场所;六是释比戏大都为说唱体。

阿坝文明源远流长

欢迎你们追寻阿坝州“远古之声”

走进阿坝州听“文化之声”、赏“悦动之声”

走遍千沟万壑

叹山高水长“自然之声”!